菜单 菜单
13395017579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智慧行业   /   新闻详情

智慧城市论坛-王安耕 中国电子政务发展趋势

2022.04.21

王安耕:我说说我了解的我们国家的电子政务方面的情况,今天讨论是智慧城市和智慧政务,现在做智慧城市基本上做的比较热的都是政府来做。因此这个智慧政务和智慧城市就在我们国家来说,几乎是密不可分的,这样就对整个电子政务的发展就有一些问题就需要去解决,才能够让这件事情做得比较好一点,我着重就讲这样一件事情。

简略的回顾一下我们国家电子政务情况,我们国家电子政务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也存在严重的问题和不足之处,这是一个整体的概况。应该说2002年市交委关于电子政务方面提出的问题,这样就有一个高潮。这个高潮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再去讲,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等等都有非常多的案例。但是我们做到现在有12年了,问题比较大,严重的一些问题,第一个大概在电子政务最大的问题,民生不好的,就是重复建设和豪华建设非常严重,浪费很大。浪费很大这个事不是我说的,是上一届我们专家委给张德江,当时张德江还是副总理,是我们信息化领导小组的副组长,我们听取专家委意见座谈的时候,高薪民同志做汇报,点的政务问题。没有说过几句话,张德江就插话说浪费很大。当时我们所有专家委就懵了,就不知道话往下该怎么说。应该说电子政务重复建设豪华建设很严重。这个里面有技术的原因,更多的是我们认识和体制上的原因,这个问题是越来越清楚。这个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国家现在不是电子政务才浪费很大,在其他建设,特别是政府主导的建设上,比这浪费不是一个数量级两个数量级的问题。比如说现在云计算出来以后,我们的基础设施可以共建共享,当然不管做到没做到。但是还是影响很大。十二五这个出台之后,没有研究,基本上都是各家各户每人自己建立一套,你看过去,重复建设比比皆是。

第二个问题,我们电子政务做的大概最明显的是提高了我们政务工作的效率,这个都得到了公认。但是电子政务最根本的效应就是让老百姓满意,这一点基本上没起到作用。不是说一点没有,就是很少,少数案例,多数只是内部的效率提高。所以这样老百姓不满意,最典型的不满意,在什么杂志上还是报纸上、媒体,广东的一个政协委员就讲,说的也有点过,但是说中国人一半是在办证,一半是在跑在办证的路上。你办一件事情不知道要跑多少遍。这个问题已经开始重视,像广东已经开始做了,已经有很大的改观。但是总体来说还差的很远,包括我们北京。我们北京在这件事情上落后了。最明显的一个,我们从2002年市教文出来之后,我们在电子政务报告上排名连年上升,现在又开始直线下降。刚刚联合国公布了2014年各国的电子政务发展评估报告,在中国的发布会我去了,我们2014年的评估报告里面上升了8位,扭转了年年下降的趋势,有所上升,所以是一个好的消息。但是不是能保持这个势头还要看我们下一步的工作。

很多国家发展的很好,最典型的一个等会儿下面我还会介绍,离我们不远。韩国,韩国我忘了是从哪一年,始终在电子政务发展报告里面高举榜首,包括美国,西欧北美这些发达国家都在后面,二三名都有变化,他这个第一名坐的一直非常好。韩国有一个专家到中国来,我们有一个电子政务专家俱乐部,他给我们做了专家介绍,我因为非常深。最早我们国家做的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商桥副局长他介绍我印象非常深,他几乎都是讲韩国。当然韩国国家小,我们中国照搬起来做不到。但是一个原因就是中国电子政务创新严重不足,没有利用电子政务把我们国家的政府、管理、机制体制现代化,使我们整个电子政务达到新的高度,我们没有做到。韩国做到了,而且在全世界率先领先的做到了,所以他始终一直到2014年的报告排名第一。所以最大的一个问题归纳起来,我个人归纳,我们,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有多少是在电子政务方面直接从事或者来管理或者来做事情的,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我们对于我们国家的电子政务往何处去,这个发展方向不明确,从领导一直到我们具体做的人都不太明确,所以这样做的项目越多,浪费越大,名声越坏。归纳起来我们国家的电子政务有两件事情,是我们的根本性缺陷。一直包括到17号文,因为我是这个起草者,从调查开始一直到最后发处文件我都参与,包括我们专家也不是很明确,有些是有一定的认识,但是由于我们中国的情况有所不同,所以在文件上得不到助国委的重视和强调。但是十二五之后有两件事情不够,这个不够有历史原因,第一条就是电子政务的基本原则我们没有强调,在座的各位有没有注意,我们从来没有强调,叫以公众委为中心,在英文里面公民,公众委中心,如果以电子机关为中心,我们就践踏了网络信息化给我们带来的基于,仅仅提高了这些部门的内部办公效率,同时现在已经看得很清楚,这样的做法最后是大幅度的强固了,固化了部门分割,地区分割,造成老百姓强烈的不满。因为很多办事的就特别麻烦,比原来手工办的时候对老百姓来说更麻烦。这个归根到底首先是一个理念的问题。以公众为中心的电子政务理念是全世界所有国家公认的电子政务建设的一个共识。

我2003、2004年就开始参加当时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欧盟社会总局合作的一个项目,叫中欧信息社会合作项目,这个合作项目里面请过很多专家,包括国内也包括国际,有过很多的交流,我印象里头不管哪个专家从哪个国家过来,讲到电子政务无一例外,就是以公众为中心,这是电子政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具体来说,以公众为中心的电子政务有什么特征呢?我觉得第一,这个理念,这个理念应该说就是我们国家承认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格局,现在新一届领导上台了之后不断强调的群众路线在我们电子政务中间的体现和落实。如果你做的电子政务不以你的服务对象为民众为公众为中心,那你做的东西是你自己一厢情愿,得不到群众的用户,得不到公众的承认,这是从理念上来讲。

第二,最重要的一条,因为你要以公众为中心,最重要的就是看公众需求是什么,然后把所有原来在传统体制底下,因为那时候没有信息化支持你也做不到,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信息化能做到的不适应公众需求的你就必须要结合电子政务来把它做到。但是你没有以公众为中心目标的时候,这个设计就微不足道。这个不是电子政务才有这个问题,我们太多的事情,我讲到这个地方老举这个案例。我们那个地铁站造的交通枢纽很漂亮,那个地看上去,不知道大家看到没有,大厅很漂亮,但是走到那儿我就骂街,滑的不得了,我老人家走上面如履薄冰,最后我是没有办法,我走盲人道。因为我家就是在东直门,我下来就到盲人道。这个就是不是以公众为中心,这个是以领导为中心,领导一看很好很漂亮,那大家就很高兴。但老百姓骂街没关系。所以不是光我们电子政务上才有,但是在我们电子政务上面多件事,所以要提出利用创新来管理我们的体制,所以就提出用创新来自我管理体系和现代化,这个背道而驰。

第三评判的标准是什么,评判的标准是公众满意度。这是我2014听欧盟专家来介绍,他们欧盟27国,他怎么办,他有一套指标体系,这套指标体系给我们交流他们怎么设计,怎么针对,选什么样的,最核心的一条公众满意度,设计这套指标是对公众直接有感受的那些指标项,这些指标项高,一般公众满意度高。我们国家电子政务网站评测,就2007年做过一下,里面试点了一下公众满意度比较差。那天我去参加发布会,后来我一看翻具体调查方案,我说完蛋了,我们现在不要说没有立出来一个标准说公众满意度正是我们网站最高标准,甚至于他们想检测公众满意度都做不到。我一看那个指标门也没有,他报告的人在上面有气无力没法说,没法做,他们怎么做,我们最典型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中央的网站,中央政府的网站是一个宣传网站,不是一个门户网站,所以就产生一个巨大的问题,我们调查的没法调查我们总体政府的网站满意度,于是看他那张表50几个,你对国家满意吗,你看工商管理总局的网站吗,你对这个网站满意吗?他怎么调查,你说我们老百姓没事儿坐在那儿逛外交部,逛工商管理总局,风马牛不相及,逛一圈之后说说这个满意那个不满意。连网站都没有,中央政府没有网站。所以他们改版了之后,我参加了多少次都是这样,因为给他们的任务不是这样的。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就是公众的方便性,应该高于实施这种管理和服务的机关工作人员的方便性,这是一条基本原则,但是我看到无穷无尽,因为我是搞软件出身的,一看就知道,这个一看就是对他内部操作人员方便,内部公众使用就不方便。很建设,设计这个东西就到机关里面调查,这个流程怎么样,应该怎么做,里面操作人员模拟做一下就可以了,问过老百姓吗?没有。最后一条,这个在上届政府的时候达到高峰,社区服务,这是最接近老百姓的,但是我看到的,包括北京,东城区做的第一个就是评价系统,你对居民到社区你就全部是以管理为核心来做,你做的再好没有生命力,所以一套基本原则不能忘,叫管理与服务,你要做到服务做好了,管理也就自然落实了,不能倒过来,说我以管理为主,顺便恩赐给你点服务,那我们这个电子政务就永远得不到老百姓衷心的拥护。

前面讲到第二个问题是什么,我们不知道这个电子政务往何处去,发展方向不明确,我们做到什么位置,下一步应该往何处去,没有。17号文是2002年,根据那个时间定的,但是我们做了12年怎么应该对电子政务下一步怎么做应该有一个体会,没有。中所纷纭,不知道。我做了12年,研究了12年,特别是最近的六年里面,我主要集中力量是做的企业信息化,因为工信部成立之后,工业企业信息化,或者叫工业企业两化融合,我是这个专家组的组长,我对企业信息化,其实企业也就是一个机构,跟我们政府机构是一样的,政府机构是做第三产业服务,而且是公众服务为主,企业是第二产业,做产品,但是都是一个机构,所以有大量的一致性。从那个做了回过来体会,我提出了一个电子政务的四阶段发展模式。我们的电子政务就一定是要走这条路。工信部在企业信息化,企业两化融合做了两年之后已经得到共识,从服务企业一直到软件企业,一直到所有的研究机构现在形成认识,企业的信息化模式得到了共识,形式部长屡次表态,一抓到绝不放松,所以整个企业信息化已经有了很大的推进,但是电子政务没有。四个阶段还有一些研究的,工信部成立之后电子政务安排过一个项目,以安徽为例研究了一下,他们提出了五阶段问题,当时验收的时候我跟他们交流,后来他们同意给我们发了Email,改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起步阶段,基础设施建设,网络,办公自动化,电子邮件,简单应用。第二个阶段就是叫单项应用阶段,业务,一项业务,一项业务,或者大或者小的业务,17号文,就是12精,那个经就是一项业务,所以简单的就是对电子政务安排就是推动核心政务应用电子化,12精,12精出来之后各个业务部门都按这个模式来做,所以很多先进部门基本上全面做电子化,北京市大概是2007年还是2008年达到基本上百分之百,个别一些特别特殊原因落后的部委,基本上将近百分之百。所以在先进地方,大概上届政府就达到了,但这个之后就没有了,不知道怎么往下走。应该说第三阶段,三个关键词,叫集成共享协同,集成是指一个部门一个机关内部的各项应用要集成,不能单打,单打老百姓一定不满意,今天时间太短,没有时间说太多。先进的地方2006年就已经做了这个事情,那时候我们在广州开会,17号文的贯彻会议,广州在开会中间带着我们代表去看了广州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他们就做了这个事情,把他们部门彻底的管理起来,重新梳理流程,以公众为中心做的创新服务。

第二个词叫共享,大数据应用,没有共享,你只是小数据,连小数据都够不上。现在我们为什么做大数据都非常难,没有来源。所以共享,共享我们指的是政府部门之内的共享,政府部门数据给社会用,现在用开放,叫open,这是全世界现在统一的词,八国宪章有一个open宪章,所以基本上得到了全世界的支持。包括2012年联合国把这一项作为重要指标考核,我们的网站还没有作为重要指标考核。

第三个叫协同,协同是指跨部门的政务业务互相要协同,这个不能叫集成,因为集成是一个单位可以管理的,两个并行的机构不能互相领导这个作为,所以只能够业务协同。这三个词我们现在在政务部门,集成是叫寥寥无几,共享做了一部分,北京市也做了,南京市也做了,都感觉到了,因为不做这个事情不行。但是政务协同都没有到。

第四个现在全世界做的最好的就是韩国,就政务流程,按照民众需求全面再造,这个我听过他们,他大概梳理了1600多项,政府要给老百姓服务的事情,把所有的每一项业务,不管涉及到多少地方和部门,从民众开始回到民众,整个流程全部整理出来,一项一项落实,所以最后对于老百姓来看,这一个政府就是在网上给他们服务的一个无缝集成的政府。他不知道有多少部门,也不知道有多少地方,有多少层级,只要我提出这个需求他到最后拿到这个结果,统一流程管理。这个全世界都没有做到,我听到的到现在为止联合国报告确认的最好的是韩国,我已经跟韩国他们商量,找个时间专家委来介绍介绍。

北京市在电子政务上应该是说在全国领先第一梯队,网站评比基本上都是第一名,那么在政务业务,核心业务,信息化上面,就单项应用上大概也是最领先的,最早全面信息化。在数据共享和政务协同方面也有不少的案例,也做了大量的工作,这个正会儿穆总会介绍,信息资源管理司是功不可没。但是只是起步阶段,有一些很好的案例,但是离基本实现还相距甚远,这就是我们北京市现在的问题。我现在是我们北京市专家委员会的成员,我大概有相当一段时间以来我主要的时间都在北京市,做什么呢,因为北京市信息化推进条例规定,一千万以上的要经过专家评审,我越评审心里边越寒,全是建烟囱,拆了烟囱再建烟囱。

归纳一下协同作用有什么作用,第一是解决全面各方,老百姓到最高领导,重复建设的问题。这个很简单,我们现在电子政务叫四分,第一叫分布,第二叫分地区,第三叫分层级,第四在一个部门来面还要分业务,业务越分越细,在四分的状态底下你怎么可能不重复建设。所以集成是解决重复建设的一个最核心的措施。

第二,政务工作的质量和效力才能够大幅度实质性的再提高。现在是一个流程里面不集成单独的流程里面效率都很高,一跨流程就全完了,这个在企业信息化里面太明显了。所以总的来说我从流程里面归纳了,如果我们不解决国家电子共享协同问题,我们国家电子政务建设,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按经济学词汇来说,我们电子政务建设的编辑效应,我们国家的电子政务发展不可持续,没法持续。有没有做的好的?有,很多,我就举一个做的最好的,我看到中央各部委,省计委,省计委我就告诉大家一个,他对他的业务程度到达怎么结合,一般部委做不到,现在现在为止我只看到省计署做到。省计署也有24个,但是他们对国家发改委报了四个,他一期建设四个,最后国家验收,我是国家验收里面的验收专家组的工程组组长,他最后提交的他验收的不是四个系统,只有两个系统,就是全部整合成了两个系统,一个叫前台系统,一个叫后台系统。前台系统就是它的审计叫被审计单位现场去,现场采集数据,罗列数据,清洗数据那套系统,后面那套系统是所有他有关审计的所有业务和管理工作都在那个后台系统。就一套系统。前台一套后台一套,然后中间有一个网关,你前面做完了把数据倒到后台,然后就好了。这个创新的意义非常重要。所以他们在二期不再做审计署内部,这已经做完了,他协同力量做信息共享。协同力量什么?他首先协同国家、省和地方三级,地方审计,地方审计才几个人,所以他不是一个人做,是利用集成平台上的三级协同的一个过程。这个在座的各位如果想看可以去看一看,那个效率跟原来就没法比,他们说的像这种全国各级地方在的审计,没有这样的一个集成的系统,这样一个政务协同的平台,根本不可能做。当时地方在国际国内众说纷纭,连一个统计的数据都没有,审计署的这个报告拿出来国内国外都认可。

信息共享是政务协同的一个前提和必要条件,原来我们提出政务信息共享,从17号文一直到34号文,因为34号文我是专家小组组长,当时想电子政务太难,所以想利用政务信息共享来推动,只要把信息共享就可以解决。但是做到现在,也发现信息共享有一个巨大的不足,前几天我们专家委副主任周同志还讲,就是信息共享很可能得到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一抓不屑,抓到底,在座的可以感觉到。因为他们没有关键的业务推动,领导很难重视。所以现在来说,成功的案例也是政务协同,也是信息共享。是什么,有一个抓手的业务需求,服务需求,领导高度重视,利用这个来推动信息共享。第一个案例,广东省,在座的各位不知道有没有广东省的,我们专家委周同志去考察过,确实做的好。因此他领导高度重视,提出一个死规定,然后全面动员做起来的,北京市也有一个,那个小轿车,因为要限车,所以就摇号,摇号涉及到九个还是十个部门,因为你这个要看有没有资格来登记摇号,你要有相同证明,如果拿证去跑,你再这么做,到处跑就乱套了,市长也做不到。所以九个部门还是十个部门共享数据,不要你跑,都是那个系统送过来,比如你公安,那里面有没有买过车的,这个公安里面有,过去你都要跑到公安去打个暂住证要进去,你下来要登记这个人要摇号怎么跑。最后这个系统到现在半个月就做好了,大家对这件事情里面的漏洞几乎没有人提出来。所以实际上我们现在要反腐,反腐败,没有信息共享和政务协同,那个不受制约的权利是最关键的因素,而有了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之后,上下左右都制约了他的行动,这个就很难再有这个权利。还有一个案例,这个大家在座的城市,智慧城市的雏形,北京市东城区的网格化管理,东城区网格化管理怎么提出来的,东城区当时任区委书记陈平提出来的,他试想了这一套东西但是他不知道技术合理不合理,最后我们三个专家当时听完了觉得非常非常好,但是当时他提的不是网,后来我说你用网更好。后来50几个部门业务协同和共享,你原来底下要做怎么做。所以这个要有一个领导协同,而且有一个抓手业务,沟通好。没有抓手没有用。

最后说几句,什么叫智慧城市,智慧这个词首先是翻译错误,原来叫Smatin,这个不是智慧,智慧叫vist,那根本是完全两回事,Smat是灵巧,这个人手很灵巧,这个人脑瓜很快,原来是这么干的,另外一个人要半天才弄明白,他几分钟就弄明白了,这种叫smat,我就说典型的非Smat,我做事情笨手笨脚,不仅我本人笨手笨脚,连我女儿就这样,开着车,开着开着这个事情错了,但是那个是smat,不是vist,所以翻译就不对。它那个原因就是管理事情,可以做得最合适,不要走很多弯路,不要弄错了,不要忘记了,这种叫Smat。你怎么做智慧城市,怎么做智慧政务,第一条,基本就是Smat原来的基本要求,在网络化、信息化的条件下尽可能的全面占有信息化。物联网跟smat没关系,物联网只是增加了大规模采集信息的可能性。过去没有物联网做不到,这么大量采集成本太高,物联网基本概念就可以低成本采量数据。但是我2008年开始所有物联网这种项目,无一例外,毛病出在没有信息共享。北京市最典型的是什么,那个探头,公安局一套,交管局一套,什么一套又一套,有一次我听说有一种说法说80万个,后来很多人说远远不止,我估计大概有百万这个数量级,而且动不动又来,又是要布几千个几百个多少探头,我这个专家组成员,简直是觉得我应接不暇,为什么?它不共享,一个地方一个层级就想要布一套,不要说现在我们物联网还没有成熟,成本还很高,就是未来你也做不到。所以要建智慧城市,建智慧政务不是说不可以用物联网进行的,增加你必要信息采集。但是如果你这个城市你这项事情这个地区没有信息共享机制的保障,我可以告诉你,就是我最后的那句话,除了浪费纳税人的钱之外,没有任何好的效率。你一家一户有多少钱能够采多少数据,那个探头你能布多少,想凭这个就作出高明的决策,不可能的事儿。

第二件事情,一定要分清政府和市场的不同职责。有一段特别是上一届政府的时候,后期一直到物联网初期的那一段时间,什么事情都想政府做,在我手里面这样的项目太多,被我枪毙的也好多,北京市智联局想把所有电梯信息采集之后放到网上。我说你采集了管不管维修,不管,那你采集这个信息干嘛。处理怎么处理,他说还是厂家。最后你采,厂家去搞,怎么搞。最后到了政府管什么事都糊涂的情况下,物联网怎么搞。开放数据基本原理是什么,说这个数据在我手里边,我政府没有那么大能耐,没有那么多的钱去充分利用起来,而这个数据本身并不是国家的机密,不是个人得隐私,我开放出去,社会上,市场化的力量一定有人会去做,而且作出很好的东西。所以才叫开放数据,开放数据就是这么来的。

我再举一个例子,北京市交通委,交通委他自己手里面也有一套数据,不全,但是也不少,交通委信息中心他们的研究所做了一套实施的预测路矿的一套软件,我去了,我们专家委去考察,他们也表演,自己用过觉得很有效,也对外开放,说你这个能去登陆了可以看到,分几个级别,怎么怎么走,最后我们去考察那个专家就问,你这个网站平均的流量是多少?有多少人来用你这个?他们给了一个数据,说平均一天大概一千多次,北京市开的车在路上有几百万辆,只有千把人次去访问这个网站。你去看看百度有多少,都是有百万级的数量级。所以你这个怎么做也做不过市场,但是你这些数据有用,我们去考察了百度考察了高德,他们都诉苦,人家都数据开放政府无偿拿出来,我们花钱都拿不到,所以他只能另外重复采集,真正的重复采集,所以这个解决是什么,我们不开放数据,老百姓不满意,服务不满意,拥堵很难解决。一环扣一环,刚刚讲数据开放难,难度并非一般,就要宣传,大宣传。我们真的想要智慧城市,分清政府和市场的职责,第一个要采取的就是要把你政府手里面的数据拿出来开放。

第三件事情,要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网络化的社会,网络化的时代,但是我们的管理体制是三百年前的工业化,根本不能适应。所以要真正的想要做电子政务做电子智慧城市,必须一切以所有的电子有关的习惯、规定、做法包括法律法规都得改,不改,那个上层建筑,那个生产关系就影响发挥。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刚刚说大数据前景非常好,但是在我们国内来说,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在座的各位可能大部分还是政府,大数据时代一定要和政府和市场和工作共建共享。我见过很多政府部门想搞大数据,基本的思路是政府自建自享。至少在我现在认识的范围内我根据现在案例对比,我可以断言,政府自建自享搞建设,除了浪费资源,搞不好,一定无效。政府没有这么大能耐,个别案例是可以有的,但是想要把城市里变得运行、管理、服务方方面面都做得老百姓满意,大数据服务,只有共建共享,自建自享单干是绝对无效的。


人达科技智慧路灯解决方案提供商


人达科技智慧灯杆解决方案提供商



   智慧路灯     |      路灯控制器     |      智慧路灯控制系统     |     智慧灯杆     |     智慧路灯网关     |     路灯集中控制器     |     路灯单灯控制器     |     智慧路灯管理系统




智慧行业   /   新闻详情

智慧城市论坛-王安耕 中国电子政务发展趋势

2022.04.21

王安耕:我说说我了解的我们国家的电子政务方面的情况,今天讨论是智慧城市和智慧政务,现在做智慧城市基本上做的比较热的都是政府来做。因此这个智慧政务和智慧城市就在我们国家来说,几乎是密不可分的,这样就对整个电子政务的发展就有一些问题就需要去解决,才能够让这件事情做得比较好一点,我着重就讲这样一件事情。

简略的回顾一下我们国家电子政务情况,我们国家电子政务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也存在严重的问题和不足之处,这是一个整体的概况。应该说2002年市交委关于电子政务方面提出的问题,这样就有一个高潮。这个高潮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再去讲,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等等都有非常多的案例。但是我们做到现在有12年了,问题比较大,严重的一些问题,第一个大概在电子政务最大的问题,民生不好的,就是重复建设和豪华建设非常严重,浪费很大。浪费很大这个事不是我说的,是上一届我们专家委给张德江,当时张德江还是副总理,是我们信息化领导小组的副组长,我们听取专家委意见座谈的时候,高薪民同志做汇报,点的政务问题。没有说过几句话,张德江就插话说浪费很大。当时我们所有专家委就懵了,就不知道话往下该怎么说。应该说电子政务重复建设豪华建设很严重。这个里面有技术的原因,更多的是我们认识和体制上的原因,这个问题是越来越清楚。这个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国家现在不是电子政务才浪费很大,在其他建设,特别是政府主导的建设上,比这浪费不是一个数量级两个数量级的问题。比如说现在云计算出来以后,我们的基础设施可以共建共享,当然不管做到没做到。但是还是影响很大。十二五这个出台之后,没有研究,基本上都是各家各户每人自己建立一套,你看过去,重复建设比比皆是。

第二个问题,我们电子政务做的大概最明显的是提高了我们政务工作的效率,这个都得到了公认。但是电子政务最根本的效应就是让老百姓满意,这一点基本上没起到作用。不是说一点没有,就是很少,少数案例,多数只是内部的效率提高。所以这样老百姓不满意,最典型的不满意,在什么杂志上还是报纸上、媒体,广东的一个政协委员就讲,说的也有点过,但是说中国人一半是在办证,一半是在跑在办证的路上。你办一件事情不知道要跑多少遍。这个问题已经开始重视,像广东已经开始做了,已经有很大的改观。但是总体来说还差的很远,包括我们北京。我们北京在这件事情上落后了。最明显的一个,我们从2002年市教文出来之后,我们在电子政务报告上排名连年上升,现在又开始直线下降。刚刚联合国公布了2014年各国的电子政务发展评估报告,在中国的发布会我去了,我们2014年的评估报告里面上升了8位,扭转了年年下降的趋势,有所上升,所以是一个好的消息。但是不是能保持这个势头还要看我们下一步的工作。

很多国家发展的很好,最典型的一个等会儿下面我还会介绍,离我们不远。韩国,韩国我忘了是从哪一年,始终在电子政务发展报告里面高举榜首,包括美国,西欧北美这些发达国家都在后面,二三名都有变化,他这个第一名坐的一直非常好。韩国有一个专家到中国来,我们有一个电子政务专家俱乐部,他给我们做了专家介绍,我因为非常深。最早我们国家做的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商桥副局长他介绍我印象非常深,他几乎都是讲韩国。当然韩国国家小,我们中国照搬起来做不到。但是一个原因就是中国电子政务创新严重不足,没有利用电子政务把我们国家的政府、管理、机制体制现代化,使我们整个电子政务达到新的高度,我们没有做到。韩国做到了,而且在全世界率先领先的做到了,所以他始终一直到2014年的报告排名第一。所以最大的一个问题归纳起来,我个人归纳,我们,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有多少是在电子政务方面直接从事或者来管理或者来做事情的,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我们对于我们国家的电子政务往何处去,这个发展方向不明确,从领导一直到我们具体做的人都不太明确,所以这样做的项目越多,浪费越大,名声越坏。归纳起来我们国家的电子政务有两件事情,是我们的根本性缺陷。一直包括到17号文,因为我是这个起草者,从调查开始一直到最后发处文件我都参与,包括我们专家也不是很明确,有些是有一定的认识,但是由于我们中国的情况有所不同,所以在文件上得不到助国委的重视和强调。但是十二五之后有两件事情不够,这个不够有历史原因,第一条就是电子政务的基本原则我们没有强调,在座的各位有没有注意,我们从来没有强调,叫以公众委为中心,在英文里面公民,公众委中心,如果以电子机关为中心,我们就践踏了网络信息化给我们带来的基于,仅仅提高了这些部门的内部办公效率,同时现在已经看得很清楚,这样的做法最后是大幅度的强固了,固化了部门分割,地区分割,造成老百姓强烈的不满。因为很多办事的就特别麻烦,比原来手工办的时候对老百姓来说更麻烦。这个归根到底首先是一个理念的问题。以公众为中心的电子政务理念是全世界所有国家公认的电子政务建设的一个共识。

我2003、2004年就开始参加当时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欧盟社会总局合作的一个项目,叫中欧信息社会合作项目,这个合作项目里面请过很多专家,包括国内也包括国际,有过很多的交流,我印象里头不管哪个专家从哪个国家过来,讲到电子政务无一例外,就是以公众为中心,这是电子政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具体来说,以公众为中心的电子政务有什么特征呢?我觉得第一,这个理念,这个理念应该说就是我们国家承认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格局,现在新一届领导上台了之后不断强调的群众路线在我们电子政务中间的体现和落实。如果你做的电子政务不以你的服务对象为民众为公众为中心,那你做的东西是你自己一厢情愿,得不到群众的用户,得不到公众的承认,这是从理念上来讲。

第二,最重要的一条,因为你要以公众为中心,最重要的就是看公众需求是什么,然后把所有原来在传统体制底下,因为那时候没有信息化支持你也做不到,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信息化能做到的不适应公众需求的你就必须要结合电子政务来把它做到。但是你没有以公众为中心目标的时候,这个设计就微不足道。这个不是电子政务才有这个问题,我们太多的事情,我讲到这个地方老举这个案例。我们那个地铁站造的交通枢纽很漂亮,那个地看上去,不知道大家看到没有,大厅很漂亮,但是走到那儿我就骂街,滑的不得了,我老人家走上面如履薄冰,最后我是没有办法,我走盲人道。因为我家就是在东直门,我下来就到盲人道。这个就是不是以公众为中心,这个是以领导为中心,领导一看很好很漂亮,那大家就很高兴。但老百姓骂街没关系。所以不是光我们电子政务上才有,但是在我们电子政务上面多件事,所以要提出利用创新来管理我们的体制,所以就提出用创新来自我管理体系和现代化,这个背道而驰。

第三评判的标准是什么,评判的标准是公众满意度。这是我2014听欧盟专家来介绍,他们欧盟27国,他怎么办,他有一套指标体系,这套指标体系给我们交流他们怎么设计,怎么针对,选什么样的,最核心的一条公众满意度,设计这套指标是对公众直接有感受的那些指标项,这些指标项高,一般公众满意度高。我们国家电子政务网站评测,就2007年做过一下,里面试点了一下公众满意度比较差。那天我去参加发布会,后来我一看翻具体调查方案,我说完蛋了,我们现在不要说没有立出来一个标准说公众满意度正是我们网站最高标准,甚至于他们想检测公众满意度都做不到。我一看那个指标门也没有,他报告的人在上面有气无力没法说,没法做,他们怎么做,我们最典型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中央的网站,中央政府的网站是一个宣传网站,不是一个门户网站,所以就产生一个巨大的问题,我们调查的没法调查我们总体政府的网站满意度,于是看他那张表50几个,你对国家满意吗,你看工商管理总局的网站吗,你对这个网站满意吗?他怎么调查,你说我们老百姓没事儿坐在那儿逛外交部,逛工商管理总局,风马牛不相及,逛一圈之后说说这个满意那个不满意。连网站都没有,中央政府没有网站。所以他们改版了之后,我参加了多少次都是这样,因为给他们的任务不是这样的。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就是公众的方便性,应该高于实施这种管理和服务的机关工作人员的方便性,这是一条基本原则,但是我看到无穷无尽,因为我是搞软件出身的,一看就知道,这个一看就是对他内部操作人员方便,内部公众使用就不方便。很建设,设计这个东西就到机关里面调查,这个流程怎么样,应该怎么做,里面操作人员模拟做一下就可以了,问过老百姓吗?没有。最后一条,这个在上届政府的时候达到高峰,社区服务,这是最接近老百姓的,但是我看到的,包括北京,东城区做的第一个就是评价系统,你对居民到社区你就全部是以管理为核心来做,你做的再好没有生命力,所以一套基本原则不能忘,叫管理与服务,你要做到服务做好了,管理也就自然落实了,不能倒过来,说我以管理为主,顺便恩赐给你点服务,那我们这个电子政务就永远得不到老百姓衷心的拥护。

前面讲到第二个问题是什么,我们不知道这个电子政务往何处去,发展方向不明确,我们做到什么位置,下一步应该往何处去,没有。17号文是2002年,根据那个时间定的,但是我们做了12年怎么应该对电子政务下一步怎么做应该有一个体会,没有。中所纷纭,不知道。我做了12年,研究了12年,特别是最近的六年里面,我主要集中力量是做的企业信息化,因为工信部成立之后,工业企业信息化,或者叫工业企业两化融合,我是这个专家组的组长,我对企业信息化,其实企业也就是一个机构,跟我们政府机构是一样的,政府机构是做第三产业服务,而且是公众服务为主,企业是第二产业,做产品,但是都是一个机构,所以有大量的一致性。从那个做了回过来体会,我提出了一个电子政务的四阶段发展模式。我们的电子政务就一定是要走这条路。工信部在企业信息化,企业两化融合做了两年之后已经得到共识,从服务企业一直到软件企业,一直到所有的研究机构现在形成认识,企业的信息化模式得到了共识,形式部长屡次表态,一抓到绝不放松,所以整个企业信息化已经有了很大的推进,但是电子政务没有。四个阶段还有一些研究的,工信部成立之后电子政务安排过一个项目,以安徽为例研究了一下,他们提出了五阶段问题,当时验收的时候我跟他们交流,后来他们同意给我们发了Email,改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起步阶段,基础设施建设,网络,办公自动化,电子邮件,简单应用。第二个阶段就是叫单项应用阶段,业务,一项业务,一项业务,或者大或者小的业务,17号文,就是12精,那个经就是一项业务,所以简单的就是对电子政务安排就是推动核心政务应用电子化,12精,12精出来之后各个业务部门都按这个模式来做,所以很多先进部门基本上全面做电子化,北京市大概是2007年还是2008年达到基本上百分之百,个别一些特别特殊原因落后的部委,基本上将近百分之百。所以在先进地方,大概上届政府就达到了,但这个之后就没有了,不知道怎么往下走。应该说第三阶段,三个关键词,叫集成共享协同,集成是指一个部门一个机关内部的各项应用要集成,不能单打,单打老百姓一定不满意,今天时间太短,没有时间说太多。先进的地方2006年就已经做了这个事情,那时候我们在广州开会,17号文的贯彻会议,广州在开会中间带着我们代表去看了广州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他们就做了这个事情,把他们部门彻底的管理起来,重新梳理流程,以公众为中心做的创新服务。

第二个词叫共享,大数据应用,没有共享,你只是小数据,连小数据都够不上。现在我们为什么做大数据都非常难,没有来源。所以共享,共享我们指的是政府部门之内的共享,政府部门数据给社会用,现在用开放,叫open,这是全世界现在统一的词,八国宪章有一个open宪章,所以基本上得到了全世界的支持。包括2012年联合国把这一项作为重要指标考核,我们的网站还没有作为重要指标考核。

第三个叫协同,协同是指跨部门的政务业务互相要协同,这个不能叫集成,因为集成是一个单位可以管理的,两个并行的机构不能互相领导这个作为,所以只能够业务协同。这三个词我们现在在政务部门,集成是叫寥寥无几,共享做了一部分,北京市也做了,南京市也做了,都感觉到了,因为不做这个事情不行。但是政务协同都没有到。

第四个现在全世界做的最好的就是韩国,就政务流程,按照民众需求全面再造,这个我听过他们,他大概梳理了1600多项,政府要给老百姓服务的事情,把所有的每一项业务,不管涉及到多少地方和部门,从民众开始回到民众,整个流程全部整理出来,一项一项落实,所以最后对于老百姓来看,这一个政府就是在网上给他们服务的一个无缝集成的政府。他不知道有多少部门,也不知道有多少地方,有多少层级,只要我提出这个需求他到最后拿到这个结果,统一流程管理。这个全世界都没有做到,我听到的到现在为止联合国报告确认的最好的是韩国,我已经跟韩国他们商量,找个时间专家委来介绍介绍。

北京市在电子政务上应该是说在全国领先第一梯队,网站评比基本上都是第一名,那么在政务业务,核心业务,信息化上面,就单项应用上大概也是最领先的,最早全面信息化。在数据共享和政务协同方面也有不少的案例,也做了大量的工作,这个正会儿穆总会介绍,信息资源管理司是功不可没。但是只是起步阶段,有一些很好的案例,但是离基本实现还相距甚远,这就是我们北京市现在的问题。我现在是我们北京市专家委员会的成员,我大概有相当一段时间以来我主要的时间都在北京市,做什么呢,因为北京市信息化推进条例规定,一千万以上的要经过专家评审,我越评审心里边越寒,全是建烟囱,拆了烟囱再建烟囱。

归纳一下协同作用有什么作用,第一是解决全面各方,老百姓到最高领导,重复建设的问题。这个很简单,我们现在电子政务叫四分,第一叫分布,第二叫分地区,第三叫分层级,第四在一个部门来面还要分业务,业务越分越细,在四分的状态底下你怎么可能不重复建设。所以集成是解决重复建设的一个最核心的措施。

第二,政务工作的质量和效力才能够大幅度实质性的再提高。现在是一个流程里面不集成单独的流程里面效率都很高,一跨流程就全完了,这个在企业信息化里面太明显了。所以总的来说我从流程里面归纳了,如果我们不解决国家电子共享协同问题,我们国家电子政务建设,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按经济学词汇来说,我们电子政务建设的编辑效应,我们国家的电子政务发展不可持续,没法持续。有没有做的好的?有,很多,我就举一个做的最好的,我看到中央各部委,省计委,省计委我就告诉大家一个,他对他的业务程度到达怎么结合,一般部委做不到,现在现在为止我只看到省计署做到。省计署也有24个,但是他们对国家发改委报了四个,他一期建设四个,最后国家验收,我是国家验收里面的验收专家组的工程组组长,他最后提交的他验收的不是四个系统,只有两个系统,就是全部整合成了两个系统,一个叫前台系统,一个叫后台系统。前台系统就是它的审计叫被审计单位现场去,现场采集数据,罗列数据,清洗数据那套系统,后面那套系统是所有他有关审计的所有业务和管理工作都在那个后台系统。就一套系统。前台一套后台一套,然后中间有一个网关,你前面做完了把数据倒到后台,然后就好了。这个创新的意义非常重要。所以他们在二期不再做审计署内部,这已经做完了,他协同力量做信息共享。协同力量什么?他首先协同国家、省和地方三级,地方审计,地方审计才几个人,所以他不是一个人做,是利用集成平台上的三级协同的一个过程。这个在座的各位如果想看可以去看一看,那个效率跟原来就没法比,他们说的像这种全国各级地方在的审计,没有这样的一个集成的系统,这样一个政务协同的平台,根本不可能做。当时地方在国际国内众说纷纭,连一个统计的数据都没有,审计署的这个报告拿出来国内国外都认可。

信息共享是政务协同的一个前提和必要条件,原来我们提出政务信息共享,从17号文一直到34号文,因为34号文我是专家小组组长,当时想电子政务太难,所以想利用政务信息共享来推动,只要把信息共享就可以解决。但是做到现在,也发现信息共享有一个巨大的不足,前几天我们专家委副主任周同志还讲,就是信息共享很可能得到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一抓不屑,抓到底,在座的可以感觉到。因为他们没有关键的业务推动,领导很难重视。所以现在来说,成功的案例也是政务协同,也是信息共享。是什么,有一个抓手的业务需求,服务需求,领导高度重视,利用这个来推动信息共享。第一个案例,广东省,在座的各位不知道有没有广东省的,我们专家委周同志去考察过,确实做的好。因此他领导高度重视,提出一个死规定,然后全面动员做起来的,北京市也有一个,那个小轿车,因为要限车,所以就摇号,摇号涉及到九个还是十个部门,因为你这个要看有没有资格来登记摇号,你要有相同证明,如果拿证去跑,你再这么做,到处跑就乱套了,市长也做不到。所以九个部门还是十个部门共享数据,不要你跑,都是那个系统送过来,比如你公安,那里面有没有买过车的,这个公安里面有,过去你都要跑到公安去打个暂住证要进去,你下来要登记这个人要摇号怎么跑。最后这个系统到现在半个月就做好了,大家对这件事情里面的漏洞几乎没有人提出来。所以实际上我们现在要反腐,反腐败,没有信息共享和政务协同,那个不受制约的权利是最关键的因素,而有了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之后,上下左右都制约了他的行动,这个就很难再有这个权利。还有一个案例,这个大家在座的城市,智慧城市的雏形,北京市东城区的网格化管理,东城区网格化管理怎么提出来的,东城区当时任区委书记陈平提出来的,他试想了这一套东西但是他不知道技术合理不合理,最后我们三个专家当时听完了觉得非常非常好,但是当时他提的不是网,后来我说你用网更好。后来50几个部门业务协同和共享,你原来底下要做怎么做。所以这个要有一个领导协同,而且有一个抓手业务,沟通好。没有抓手没有用。

最后说几句,什么叫智慧城市,智慧这个词首先是翻译错误,原来叫Smatin,这个不是智慧,智慧叫vist,那根本是完全两回事,Smat是灵巧,这个人手很灵巧,这个人脑瓜很快,原来是这么干的,另外一个人要半天才弄明白,他几分钟就弄明白了,这种叫smat,我就说典型的非Smat,我做事情笨手笨脚,不仅我本人笨手笨脚,连我女儿就这样,开着车,开着开着这个事情错了,但是那个是smat,不是vist,所以翻译就不对。它那个原因就是管理事情,可以做得最合适,不要走很多弯路,不要弄错了,不要忘记了,这种叫Smat。你怎么做智慧城市,怎么做智慧政务,第一条,基本就是Smat原来的基本要求,在网络化、信息化的条件下尽可能的全面占有信息化。物联网跟smat没关系,物联网只是增加了大规模采集信息的可能性。过去没有物联网做不到,这么大量采集成本太高,物联网基本概念就可以低成本采量数据。但是我2008年开始所有物联网这种项目,无一例外,毛病出在没有信息共享。北京市最典型的是什么,那个探头,公安局一套,交管局一套,什么一套又一套,有一次我听说有一种说法说80万个,后来很多人说远远不止,我估计大概有百万这个数量级,而且动不动又来,又是要布几千个几百个多少探头,我这个专家组成员,简直是觉得我应接不暇,为什么?它不共享,一个地方一个层级就想要布一套,不要说现在我们物联网还没有成熟,成本还很高,就是未来你也做不到。所以要建智慧城市,建智慧政务不是说不可以用物联网进行的,增加你必要信息采集。但是如果你这个城市你这项事情这个地区没有信息共享机制的保障,我可以告诉你,就是我最后的那句话,除了浪费纳税人的钱之外,没有任何好的效率。你一家一户有多少钱能够采多少数据,那个探头你能布多少,想凭这个就作出高明的决策,不可能的事儿。

第二件事情,一定要分清政府和市场的不同职责。有一段特别是上一届政府的时候,后期一直到物联网初期的那一段时间,什么事情都想政府做,在我手里面这样的项目太多,被我枪毙的也好多,北京市智联局想把所有电梯信息采集之后放到网上。我说你采集了管不管维修,不管,那你采集这个信息干嘛。处理怎么处理,他说还是厂家。最后你采,厂家去搞,怎么搞。最后到了政府管什么事都糊涂的情况下,物联网怎么搞。开放数据基本原理是什么,说这个数据在我手里边,我政府没有那么大能耐,没有那么多的钱去充分利用起来,而这个数据本身并不是国家的机密,不是个人得隐私,我开放出去,社会上,市场化的力量一定有人会去做,而且作出很好的东西。所以才叫开放数据,开放数据就是这么来的。

我再举一个例子,北京市交通委,交通委他自己手里面也有一套数据,不全,但是也不少,交通委信息中心他们的研究所做了一套实施的预测路矿的一套软件,我去了,我们专家委去考察,他们也表演,自己用过觉得很有效,也对外开放,说你这个能去登陆了可以看到,分几个级别,怎么怎么走,最后我们去考察那个专家就问,你这个网站平均的流量是多少?有多少人来用你这个?他们给了一个数据,说平均一天大概一千多次,北京市开的车在路上有几百万辆,只有千把人次去访问这个网站。你去看看百度有多少,都是有百万级的数量级。所以你这个怎么做也做不过市场,但是你这些数据有用,我们去考察了百度考察了高德,他们都诉苦,人家都数据开放政府无偿拿出来,我们花钱都拿不到,所以他只能另外重复采集,真正的重复采集,所以这个解决是什么,我们不开放数据,老百姓不满意,服务不满意,拥堵很难解决。一环扣一环,刚刚讲数据开放难,难度并非一般,就要宣传,大宣传。我们真的想要智慧城市,分清政府和市场的职责,第一个要采取的就是要把你政府手里面的数据拿出来开放。

第三件事情,要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网络化的社会,网络化的时代,但是我们的管理体制是三百年前的工业化,根本不能适应。所以要真正的想要做电子政务做电子智慧城市,必须一切以所有的电子有关的习惯、规定、做法包括法律法规都得改,不改,那个上层建筑,那个生产关系就影响发挥。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刚刚说大数据前景非常好,但是在我们国内来说,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在座的各位可能大部分还是政府,大数据时代一定要和政府和市场和工作共建共享。我见过很多政府部门想搞大数据,基本的思路是政府自建自享。至少在我现在认识的范围内我根据现在案例对比,我可以断言,政府自建自享搞建设,除了浪费资源,搞不好,一定无效。政府没有这么大能耐,个别案例是可以有的,但是想要把城市里变得运行、管理、服务方方面面都做得老百姓满意,大数据服务,只有共建共享,自建自享单干是绝对无效的。


人达科技智慧路灯解决方案提供商


人达科技智慧灯杆解决方案提供商



   智慧路灯     |      路灯控制器     |      智慧路灯控制系统     |     智慧灯杆     |     智慧路灯网关     |     路灯集中控制器     |     路灯单灯控制器     |     智慧路灯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