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菜单
13395017579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智慧行业   /   新闻详情

智慧城市论坛-穆勇-大数据智慧政务应用从基础做起

2022.04.21

穆勇:大家上午好,我先稍微说了一下,大数据电子政务顶层设计这个题目有点大,我今天讲第一部分,就是政务大数据应用应从基础起步。现在大数据我们看一下,我们觉得主要还是从互联网行业开始应用,逐步向电信、金融各个领域在拓展,而且产生了巨大的价值和产值空间。比如这几个互联网企业都是这样,政府机关,大家一说都在谈政府应该做大数据,怎么做,各种各样的分歧很多,北京市来说,政府各个部门很多的项目原来是一般的信息管理和数据处理,现在换了一个名叫大数据平台建设,一窝蜂的开始做。所以对我们来说该是政府引入各个部门,而且产生了很多影响。现在有一个大的好处,就是从各个部门领导大数据。张德江在广东的时候就开始提大数据,广东省成立了大数据局,各地也陆续成立大数据局。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政府相关部门,大数据应该怎么来做,我们资源管理中心从2002年就开始以政务大数据应用为中心和职责的部门,我们前段时间经过一些交流和沟通,我们其中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就是说政务大数据应用应该从基础起步,应该有相关的基础。我觉得政务大数据,它并不是一个什么新的名词,它是来源于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或者是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原来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就是大数据的1.0,现在所谓政务大数据,可能就是我们资源管理的2.0。原来的资源中心可能是大数据局的前期,后续的发展,从机构上来说有可能是大数据局。这么一套理论,应该有一套完整的体系,从政府部门有一套完整的政府管理的体系。这个管理体系应该从规则、体制、技术标准,还有资源管理的一个全生命周期管理。从资源采集、存储、开发、利用、开放、包括存档、销毁等等,这是一个全生命周期的一个管理,这基础框架。

另外是政策基础,如果没有政策基础,上来谈大数据可能为时尚早。国家层面已有的技术就是中办发的34号文,虽然发布了10年,但是这个说法还是超前的,所以说有些做了一些工作,像公开、共享,公益利用,等等还是我们要做的事情。从北京来说,在信息资源管理方面政策法规也在陆续出台,有些已经出来了,比如说我们信息化促进条例,地方法规,其中有一章专门是讲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还有就是信息资源共享,北京市党办和政府信息资源发布的,这些文件都是北京市出台的,如果没有这些基础,别说大数据,基础数据管理都做不好。我们现在正在送审的两个文件,北京市信息资源管理,还有大数据开放的实施意见,现在已经送到市政办公厅的审议。我们觉得政府资源管理制度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没有制度,你上来谈大数据也是空的。

另外说政务信息资源标准体系,这些基础标准规范十分重要。另外就是要强化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我们在2006年就开始开展整个政府部门的业务、服务和信息资源梳理工作。就是把现有的这些数据、业务都梳理清楚,从2006年开展到现在,当时主要目标是情况明,岗位清,数据准,包括流程整,包括提高业务人员的素质,这样是强化信息资源管理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我们从2006年开始一直在推广和推动的业务资源梳理的标准和建立,资源你自己都不清楚,怎么来开放,怎么来共享,怎么来利用,怎么来进行大数据研究,所以我们觉得这项工作,是开展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通过这几年,一直到现在都在推进这个工作,而且各委办局全面开展,后面有些委办局在不断的开展工作,因为他觉得这个对政府的政务管理,还有有效整合,还有数据标准化都对他的应用都非常重要。像建委、公安、财政很多部门都是自觉地每年都在深化做这些工作。这是我们的一个进展。同时我们梳理的还有相关的工具,方法,包括怎么来指导。

还有就是这些数据梳理完了之后要进行专门的管理和使用,一般的部门有自己的目录管理系统,这个系统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把他梳理的结果进行管理和使用。同时基于这些结果,梳理后的结果,根据他的需求和结果来推动跨部门和部门内部的信息共享,这是我们一直做的一些工作。还有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来推动,在需求梳理、业务梳理、资源梳理技术上来推动部门内部和跨部门的业务整合和优化。现在有些优化在办局内部开展的,还有一些是改进性规划,刚刚王主任谈的像东城网格化,还有我们相关的委办局做的工作更多是变化很大的改进性的。还有一类是最高层的,根据业务需求,用户需求从外到内来改变内部流程的,这在北京市来说还是做的比较少的,但是在企业里头做的比较多。还有就是这些东西做电子政务的顶层设计,作为一个部门来说,政府来说,要做顶层设计是要有很好的基础,而且要有一套完整的方法论来支撑的。

我们把我们前面的工作都叫做你要进行资源管理的时候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通时和它配套的信息资源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如果没有这些基础设施建设,你这些信息共享都是做不到的。比如说北京市做的市共享交换平台,这是是跨上下的共享交换平台,现在这个共享交换平台每天的交换数据量是两千多万,刚刚王总已经说过了,典型的应用就是小客车摇号,就是为了促进业务协同,提高工作效率,通过这个平台来实现他的共享交换。同时我们又建成了一个北京市应急物联网的支撑平台和相关的专项应用系统。这样一大批来源于实时路矿,物理采集,包括摄象头,包括水电气,包括轨道交通,那些实时数据是通过互联网交换平台,先从采集端,再到我们这儿,再到需要相关的委办局,这个系统也是建成了,正在验收阶段,这个投资是7亿左右,项目已经完成了。

另外就是全市的信息资源重要设施就是移动管理平台,我们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来进行管理执法,这个已经建设完成,而且已经开始在各办委开始使用。同时我们建立信息资源门户,还有为市领导提供的服务决策平台。还有就是我们刚才谈到的政府数据开放网站,这个网站的目的我们把它也归到信息资源设施类别,它的目的就是政府把原始的能够数据开放的放到这个网站开放,这个网站2011年我们进行上线,现在一直处在测试运行阶段,为什么还没有正式发布,主要是相关的政策滞后,一直在审批,所以这个文件没有正式出台之前,相关的网站使用是在测声音阶段。

还有就是信息资源的北京市政务云的平台,机房,包括相关的设备,都在政务云平台,都是我们具体来推动和管理。还有就是基础资源信息管理,航空摄影,包括人口库的建设和运营,法人库的建设和运营等等,还有各类基础信息库也都基本上建成。我们说要搞政务大数据,前面说的一堆,从政策,从整体框架,从标准,从基础设施,基础工作,加上我们的基础资源建设,我觉得是我们要进行下一步,进行大数据开发利用,或者进行下一阶段的前期和基础。有些地区,包括广东和上海,他做政务大数据研究不见得有北京这个基础,他虽然成立大数据,因为前期的工作基础没有,后面的工作,我小学不足,中学不足,一下子读大学也是不现实的。为什么提电子政务大数据要从基础起步,前面没有需要补课,有的话,我们要向前再迈一步。在这块我们做一个简单的小结,政务部门掌握的信息资源通常包括三类,一类是业务办理过程中采集和产生的数据,还有对社会企业个人对象进行调查统计获得的数据,还有一类是我们通过政府部署或者公共企事业单位的基础设施,包括摄象头安置,这些物理设施采集过来的数据。我们以前的工作更多是前两部分,以前的业务办理,统计调查,传统的业务从北京来说都完成了信息化的改造,基本上完成了百分之百的信息化的覆盖,但是对后面,比如说我们通过互联网采集的,移动终端采集的相关数据,对我们通过物理设施,包括环境啊,这点远远不够。而且都是非结构化的,对视频、语音的处理结构已经远远不够。我觉得从我们来说从原来资源管理从1.0迈向大数据资源管理2.0的时候,要做大量的处理。所以基于我们前期的这些工作,前期思考到底它的重点是什么。

我们现在从资源中心来说,正在组织的一个团队,和一些合作伙伴在一起来做政务大数据研究的几个重要的内容,现在正在做的是今年的研究计划,主要是集中在下面六个方面,第一个是研究政务大数据的应用管理体制。这个主要针对从原来的政务资源管理到现在的政务大数据,他的管理对象和管理内容都发生了变化,是什么样的一个体制能够适应这个应用或者政务管理的需要?而且各地都有一些动作。这项工作从北京来说可能不见得马上做出什么动作来,但是我们要研究相关的体制和工作机制,这个我们是和市编办一起来制定这个工作,配合改革来做的工作。而且我们现在做的这些方面已经有初步成果,因为现在北京市政府信息化管理体系正在发生变革,比如说原来是系统开发、规划、设计、运维、管理。现在这些东西都可以外包,包括运营集中管理,已经放到云开发。这些东西都放在信息管理处,还有原来的司法局,公安局,都在调整他的数据结构,公安局把数据管理变成情报局。特别是跨部门、跨机构的数据管理。像机房、设施、系统再集中项,在市级层面都是什么样的体制,这些都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另外就是要做整个北京市政务大数据的规划,现在有些单位就开始已经在做自己部门的大数据平台系统,如果全市没有一个统一规划的话,又会出现新的一论系统,投资金额很大,我们接触了几个一提就是上亿的项目,所以我们觉得整体规划很重要。还有就是市级政务大数据平台建设研究,我们大数据平台应该是什么样的功能?这是我们和亚信相关单位一起研究,我们觉得政务平台应该是传统的大脑,一些传统的传统处理,有些新的方法来新的方法来做,可能有个交互融合的过程。有些互联网企业提出去过去,我不同意。很多传统的应用模式传统的方法就能处理,为什么换新的模式。处理什么?就是原来我们处理不了的,视频数据,音像数据,实时互联网各种各样的数据我原来处理不了的,我需要用新的方法来处理。大数据要处理原来处理不了的非结构化的像视频、音频等复杂的数据,同时第二功能就是融合以前的各方数据,所以我们大数据平台主要集中在这个功能。从管理,从采集,清除,挖掘管理工作。我觉得这个平台应该是可以测验数据,管理数据的平台。管理数据,查询数据,融合数据,这是我们对这个平台的初步认识。同时要理清楚我们的平台和市局各数据平台是什么关系,处理完之后一堆重建的。统计部门大数据应用可能还是他专业部门做的事最好,但是我们这个平台,除他自己的数据还可以查到其他的数据,他能够从我们的平台调用和使用,他能够把他的数据在我们上面使用,别人也能够看到。

然后就是第四个领域,就是大数据在领导决策方面,作为政府来说,虽然说要强调以人以公众为中心,但是为领导服务,也是坚决为公众为中心,因为领导也是为老百姓服务,而且这是必不可少,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们觉得这块的工作,可能是我们要做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要做的时候要有别于传统的模式。我就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下我们的模式和原来的模式有什么不同。前一段时间北京市中小企业管理部门,好几个部门提供数据,有工商,有中小企业管理处,他也是有企业登记,从资产,从人员划分哪些是中小企业,他也有北京是60万,还有一个数是来源于出口整合,他确定的中小企业大概是60万,然后我们统计部门也有一个数,他是通过普查,大约是90万。这个数额不对,所以老是打架,相互之间都说以我的数据为准。后来我们跟他们进行了交流,各自的数都有各自的条件和口径,不能完全用一个方法里解决。数据来源越多越准确,我们就是把所有的条件都满足时,我们总结出一个数来,然后再和的关系和与的关系,只要满足一个就是中小企业,然后再去除,再用统计局的结果来验证,后来统计局说这个方法好,我们原有的数据采集都可以继续保留,各自数据相互补充和融合,都有了一个大家可以接受的数据。我们觉得这个数据作为数据融合处理的方法,有别于以前的方法。另外像Google等有些单位,用于卫星影像的数据来做,有别于统计方法来做。相互补充相互印证是非常重要的。我非常同意王总说的,如果是自娱自乐,肯定做不成。但是换一个思维,用非结构化的,用互联网数据在新的视角来做,马上就变化很多。确实是很重要的,而且相互补充,相互印证。这里面谈到一个问题,给互联网企业画像,我觉得这个线不存在于谁画的像,你不可能画的他的黑暗一面,他的内心画像,我觉得互联网数据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完整的体现一个人,最后这个人是完整的可信的。现在统计调查也是,我们传统的和新的方法,不能因为说我有的方法就不用传统的,新的融合之后是最有价值的。传统的数据很重要,互联网企业是低密度低价值的,但是融合起来非常重要。

还有就是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研究。大量数据交互共享,还有我们内部的共享,各个部门进行管理,通过网站和移动终端,通过对老百姓的服务,也可以提供服务,典型的就是北京12345的语音服务等等。还有就是要做好政务大数据的应用很重要的观点就是要和产业升级,面向开放,我们现在已经开始尝试做这方面的工作,而且在推动做相关的工作,而且有些数据拿出来放到我们的网站上面,共享。有些数据还是面向现有的专业管理人员,像医疗类的面向医务相关工作者和管理人员。

像企业的关注情况来说,企业来做,如果做一些公益,政府可以拿过来使用,另外对领导做决策有价值的,我们也可以通过服务的形势来做。还有就是原来很多工作自己想哪些事情,现在我们改变了思路,比如前端时间举办应用创办数据大赛,把各单位的数据拿过来征集方案,把方案写出来,故事讲好,我们进行筛选和评奖,后续协助相关企业去推动很大的发展。我们今年第一届的评选结果已经在我们网站上进行了公布,不管是个人还是团队都是有很好的创意,很多创意就两三千块钱就给一个奖励,但是对于企业和政府来说就可以获得很多好的利用。我就说这么多,谢谢大家!


人达科技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提供商


人达科技智慧灯杆解决方案提供商



   智慧路灯     |      路灯控制器     |      智慧路灯控制系统     |     智慧灯杆     |     智慧路灯网关     |     路灯集中控制器     |     路灯单灯控制器     |     智慧路灯管理系统



智慧行业   /   新闻详情

智慧城市论坛-穆勇-大数据智慧政务应用从基础做起

2022.04.21

穆勇:大家上午好,我先稍微说了一下,大数据电子政务顶层设计这个题目有点大,我今天讲第一部分,就是政务大数据应用应从基础起步。现在大数据我们看一下,我们觉得主要还是从互联网行业开始应用,逐步向电信、金融各个领域在拓展,而且产生了巨大的价值和产值空间。比如这几个互联网企业都是这样,政府机关,大家一说都在谈政府应该做大数据,怎么做,各种各样的分歧很多,北京市来说,政府各个部门很多的项目原来是一般的信息管理和数据处理,现在换了一个名叫大数据平台建设,一窝蜂的开始做。所以对我们来说该是政府引入各个部门,而且产生了很多影响。现在有一个大的好处,就是从各个部门领导大数据。张德江在广东的时候就开始提大数据,广东省成立了大数据局,各地也陆续成立大数据局。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政府相关部门,大数据应该怎么来做,我们资源管理中心从2002年就开始以政务大数据应用为中心和职责的部门,我们前段时间经过一些交流和沟通,我们其中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就是说政务大数据应用应该从基础起步,应该有相关的基础。我觉得政务大数据,它并不是一个什么新的名词,它是来源于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或者是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原来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就是大数据的1.0,现在所谓政务大数据,可能就是我们资源管理的2.0。原来的资源中心可能是大数据局的前期,后续的发展,从机构上来说有可能是大数据局。这么一套理论,应该有一套完整的体系,从政府部门有一套完整的政府管理的体系。这个管理体系应该从规则、体制、技术标准,还有资源管理的一个全生命周期管理。从资源采集、存储、开发、利用、开放、包括存档、销毁等等,这是一个全生命周期的一个管理,这基础框架。

另外是政策基础,如果没有政策基础,上来谈大数据可能为时尚早。国家层面已有的技术就是中办发的34号文,虽然发布了10年,但是这个说法还是超前的,所以说有些做了一些工作,像公开、共享,公益利用,等等还是我们要做的事情。从北京来说,在信息资源管理方面政策法规也在陆续出台,有些已经出来了,比如说我们信息化促进条例,地方法规,其中有一章专门是讲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还有就是信息资源共享,北京市党办和政府信息资源发布的,这些文件都是北京市出台的,如果没有这些基础,别说大数据,基础数据管理都做不好。我们现在正在送审的两个文件,北京市信息资源管理,还有大数据开放的实施意见,现在已经送到市政办公厅的审议。我们觉得政府资源管理制度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没有制度,你上来谈大数据也是空的。

另外说政务信息资源标准体系,这些基础标准规范十分重要。另外就是要强化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我们在2006年就开始开展整个政府部门的业务、服务和信息资源梳理工作。就是把现有的这些数据、业务都梳理清楚,从2006年开展到现在,当时主要目标是情况明,岗位清,数据准,包括流程整,包括提高业务人员的素质,这样是强化信息资源管理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我们从2006年开始一直在推广和推动的业务资源梳理的标准和建立,资源你自己都不清楚,怎么来开放,怎么来共享,怎么来利用,怎么来进行大数据研究,所以我们觉得这项工作,是开展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通过这几年,一直到现在都在推进这个工作,而且各委办局全面开展,后面有些委办局在不断的开展工作,因为他觉得这个对政府的政务管理,还有有效整合,还有数据标准化都对他的应用都非常重要。像建委、公安、财政很多部门都是自觉地每年都在深化做这些工作。这是我们的一个进展。同时我们梳理的还有相关的工具,方法,包括怎么来指导。

还有就是这些数据梳理完了之后要进行专门的管理和使用,一般的部门有自己的目录管理系统,这个系统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把他梳理的结果进行管理和使用。同时基于这些结果,梳理后的结果,根据他的需求和结果来推动跨部门和部门内部的信息共享,这是我们一直做的一些工作。还有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来推动,在需求梳理、业务梳理、资源梳理技术上来推动部门内部和跨部门的业务整合和优化。现在有些优化在办局内部开展的,还有一些是改进性规划,刚刚王主任谈的像东城网格化,还有我们相关的委办局做的工作更多是变化很大的改进性的。还有一类是最高层的,根据业务需求,用户需求从外到内来改变内部流程的,这在北京市来说还是做的比较少的,但是在企业里头做的比较多。还有就是这些东西做电子政务的顶层设计,作为一个部门来说,政府来说,要做顶层设计是要有很好的基础,而且要有一套完整的方法论来支撑的。

我们把我们前面的工作都叫做你要进行资源管理的时候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通时和它配套的信息资源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如果没有这些基础设施建设,你这些信息共享都是做不到的。比如说北京市做的市共享交换平台,这是是跨上下的共享交换平台,现在这个共享交换平台每天的交换数据量是两千多万,刚刚王总已经说过了,典型的应用就是小客车摇号,就是为了促进业务协同,提高工作效率,通过这个平台来实现他的共享交换。同时我们又建成了一个北京市应急物联网的支撑平台和相关的专项应用系统。这样一大批来源于实时路矿,物理采集,包括摄象头,包括水电气,包括轨道交通,那些实时数据是通过互联网交换平台,先从采集端,再到我们这儿,再到需要相关的委办局,这个系统也是建成了,正在验收阶段,这个投资是7亿左右,项目已经完成了。

另外就是全市的信息资源重要设施就是移动管理平台,我们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来进行管理执法,这个已经建设完成,而且已经开始在各办委开始使用。同时我们建立信息资源门户,还有为市领导提供的服务决策平台。还有就是我们刚才谈到的政府数据开放网站,这个网站的目的我们把它也归到信息资源设施类别,它的目的就是政府把原始的能够数据开放的放到这个网站开放,这个网站2011年我们进行上线,现在一直处在测试运行阶段,为什么还没有正式发布,主要是相关的政策滞后,一直在审批,所以这个文件没有正式出台之前,相关的网站使用是在测声音阶段。

还有就是信息资源的北京市政务云的平台,机房,包括相关的设备,都在政务云平台,都是我们具体来推动和管理。还有就是基础资源信息管理,航空摄影,包括人口库的建设和运营,法人库的建设和运营等等,还有各类基础信息库也都基本上建成。我们说要搞政务大数据,前面说的一堆,从政策,从整体框架,从标准,从基础设施,基础工作,加上我们的基础资源建设,我觉得是我们要进行下一步,进行大数据开发利用,或者进行下一阶段的前期和基础。有些地区,包括广东和上海,他做政务大数据研究不见得有北京这个基础,他虽然成立大数据,因为前期的工作基础没有,后面的工作,我小学不足,中学不足,一下子读大学也是不现实的。为什么提电子政务大数据要从基础起步,前面没有需要补课,有的话,我们要向前再迈一步。在这块我们做一个简单的小结,政务部门掌握的信息资源通常包括三类,一类是业务办理过程中采集和产生的数据,还有对社会企业个人对象进行调查统计获得的数据,还有一类是我们通过政府部署或者公共企事业单位的基础设施,包括摄象头安置,这些物理设施采集过来的数据。我们以前的工作更多是前两部分,以前的业务办理,统计调查,传统的业务从北京来说都完成了信息化的改造,基本上完成了百分之百的信息化的覆盖,但是对后面,比如说我们通过互联网采集的,移动终端采集的相关数据,对我们通过物理设施,包括环境啊,这点远远不够。而且都是非结构化的,对视频、语音的处理结构已经远远不够。我觉得从我们来说从原来资源管理从1.0迈向大数据资源管理2.0的时候,要做大量的处理。所以基于我们前期的这些工作,前期思考到底它的重点是什么。

我们现在从资源中心来说,正在组织的一个团队,和一些合作伙伴在一起来做政务大数据研究的几个重要的内容,现在正在做的是今年的研究计划,主要是集中在下面六个方面,第一个是研究政务大数据的应用管理体制。这个主要针对从原来的政务资源管理到现在的政务大数据,他的管理对象和管理内容都发生了变化,是什么样的一个体制能够适应这个应用或者政务管理的需要?而且各地都有一些动作。这项工作从北京来说可能不见得马上做出什么动作来,但是我们要研究相关的体制和工作机制,这个我们是和市编办一起来制定这个工作,配合改革来做的工作。而且我们现在做的这些方面已经有初步成果,因为现在北京市政府信息化管理体系正在发生变革,比如说原来是系统开发、规划、设计、运维、管理。现在这些东西都可以外包,包括运营集中管理,已经放到云开发。这些东西都放在信息管理处,还有原来的司法局,公安局,都在调整他的数据结构,公安局把数据管理变成情报局。特别是跨部门、跨机构的数据管理。像机房、设施、系统再集中项,在市级层面都是什么样的体制,这些都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另外就是要做整个北京市政务大数据的规划,现在有些单位就开始已经在做自己部门的大数据平台系统,如果全市没有一个统一规划的话,又会出现新的一论系统,投资金额很大,我们接触了几个一提就是上亿的项目,所以我们觉得整体规划很重要。还有就是市级政务大数据平台建设研究,我们大数据平台应该是什么样的功能?这是我们和亚信相关单位一起研究,我们觉得政务平台应该是传统的大脑,一些传统的传统处理,有些新的方法来新的方法来做,可能有个交互融合的过程。有些互联网企业提出去过去,我不同意。很多传统的应用模式传统的方法就能处理,为什么换新的模式。处理什么?就是原来我们处理不了的,视频数据,音像数据,实时互联网各种各样的数据我原来处理不了的,我需要用新的方法来处理。大数据要处理原来处理不了的非结构化的像视频、音频等复杂的数据,同时第二功能就是融合以前的各方数据,所以我们大数据平台主要集中在这个功能。从管理,从采集,清除,挖掘管理工作。我觉得这个平台应该是可以测验数据,管理数据的平台。管理数据,查询数据,融合数据,这是我们对这个平台的初步认识。同时要理清楚我们的平台和市局各数据平台是什么关系,处理完之后一堆重建的。统计部门大数据应用可能还是他专业部门做的事最好,但是我们这个平台,除他自己的数据还可以查到其他的数据,他能够从我们的平台调用和使用,他能够把他的数据在我们上面使用,别人也能够看到。

然后就是第四个领域,就是大数据在领导决策方面,作为政府来说,虽然说要强调以人以公众为中心,但是为领导服务,也是坚决为公众为中心,因为领导也是为老百姓服务,而且这是必不可少,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们觉得这块的工作,可能是我们要做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要做的时候要有别于传统的模式。我就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下我们的模式和原来的模式有什么不同。前一段时间北京市中小企业管理部门,好几个部门提供数据,有工商,有中小企业管理处,他也是有企业登记,从资产,从人员划分哪些是中小企业,他也有北京是60万,还有一个数是来源于出口整合,他确定的中小企业大概是60万,然后我们统计部门也有一个数,他是通过普查,大约是90万。这个数额不对,所以老是打架,相互之间都说以我的数据为准。后来我们跟他们进行了交流,各自的数都有各自的条件和口径,不能完全用一个方法里解决。数据来源越多越准确,我们就是把所有的条件都满足时,我们总结出一个数来,然后再和的关系和与的关系,只要满足一个就是中小企业,然后再去除,再用统计局的结果来验证,后来统计局说这个方法好,我们原有的数据采集都可以继续保留,各自数据相互补充和融合,都有了一个大家可以接受的数据。我们觉得这个数据作为数据融合处理的方法,有别于以前的方法。另外像Google等有些单位,用于卫星影像的数据来做,有别于统计方法来做。相互补充相互印证是非常重要的。我非常同意王总说的,如果是自娱自乐,肯定做不成。但是换一个思维,用非结构化的,用互联网数据在新的视角来做,马上就变化很多。确实是很重要的,而且相互补充,相互印证。这里面谈到一个问题,给互联网企业画像,我觉得这个线不存在于谁画的像,你不可能画的他的黑暗一面,他的内心画像,我觉得互联网数据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完整的体现一个人,最后这个人是完整的可信的。现在统计调查也是,我们传统的和新的方法,不能因为说我有的方法就不用传统的,新的融合之后是最有价值的。传统的数据很重要,互联网企业是低密度低价值的,但是融合起来非常重要。

还有就是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研究。大量数据交互共享,还有我们内部的共享,各个部门进行管理,通过网站和移动终端,通过对老百姓的服务,也可以提供服务,典型的就是北京12345的语音服务等等。还有就是要做好政务大数据的应用很重要的观点就是要和产业升级,面向开放,我们现在已经开始尝试做这方面的工作,而且在推动做相关的工作,而且有些数据拿出来放到我们的网站上面,共享。有些数据还是面向现有的专业管理人员,像医疗类的面向医务相关工作者和管理人员。

像企业的关注情况来说,企业来做,如果做一些公益,政府可以拿过来使用,另外对领导做决策有价值的,我们也可以通过服务的形势来做。还有就是原来很多工作自己想哪些事情,现在我们改变了思路,比如前端时间举办应用创办数据大赛,把各单位的数据拿过来征集方案,把方案写出来,故事讲好,我们进行筛选和评奖,后续协助相关企业去推动很大的发展。我们今年第一届的评选结果已经在我们网站上进行了公布,不管是个人还是团队都是有很好的创意,很多创意就两三千块钱就给一个奖励,但是对于企业和政府来说就可以获得很多好的利用。我就说这么多,谢谢大家!


人达科技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提供商


人达科技智慧灯杆解决方案提供商



   智慧路灯     |      路灯控制器     |      智慧路灯控制系统     |     智慧灯杆     |     智慧路灯网关     |     路灯集中控制器     |     路灯单灯控制器     |     智慧路灯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