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1
导读:智慧城市建设对各地政府都是一个新题目——没有范例、没有唯一的答案,它是一个不确定性问题。今天的信息化形势远非以往所能相比,因此不能用静态思维、独家思维、工程思维来解决智慧城市的规划问题,智慧城市规划需要有新的思想方法。新思想方法应包含:智慧城市关键不在信息技术,而在智慧发展与积累机制;智慧城市超出了信息化范畴,城市定位需要大智慧;智慧城市效益来自市场的自组织机制;政府应与市场合理分工,降低社会交易成本。
一、智慧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
智慧城市已成为各地政府信息化建设的热点。一般来说,一件事情成为热点之时便是盲目性泛滥之时,而目前盲目的智慧城市建设正在造成浪费,明显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规划趋同,创新不足
智慧城市的规划大同小异已成为普遍现象,无非是通信升级、智能医疗、智能交通、物联网试点、云计算中心、发展信息产业等等内容。大同小异的规划模式让人十分担心,抄来抄去的模式有什么智慧可言?智慧必须与众不同,有特色的城市才能生存,模板化的智慧城市怎能带来城市的活力与特色?
(二)规模越来越大,效益越来越模糊
智慧城市规划呈现的第二项问题是热衷于大工程,迷恋新技术。投资规模越来越大,技术越来越先进,但效益却越来越模糊,人们看不清这些高新技术与效益有何直接联系。急于求成的规划者总是热衷于大工程,期待大工程能够一举创造奇迹,然而事实恰恰相反,越是大项目风险越大,效益越看不清,大项目成为信息化浪费的主要漏洞。
(三)智慧城市规划成为政府的独家规划
智慧城市规划带来的第三方面的问题是与社会脱节。智慧城市建设成为政府的独家事业,企业不知如何参与,也不知怎么配合,更不知如何利用智慧城市建设的成果来创造效益,智慧城市的规划成为政府自说自话的内部业务。智慧城市并不是简单地升级城市信息基础设施,而是要使城市更加智慧。城市智慧的来源主要是广大城市居民,没有公众的积极参与,城市将失去智慧的源泉。
智慧城市规划碰到的问题还很多,政府面对的环境与信息化初期的环境已经大不相同,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有智慧的新思路,以信息化初期的思想方法设计智慧城市已经不行了,如何使智慧城市规划思维适应新需求、新环境,是政府部门应当思考的问题。
二、影响政府智慧思维的若干情结
错误的思想方法经常来自以往的成功经验,失误常常是成功的延续。智慧城市出现的问题很多是延续了信息化初期的一些成功做法的结果,国内信息化建设经过十年大发展之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延续过去的思维习惯肯定会出现问题。明显的思维误区有以下几点:
(一)大工程情结成为发展障碍
一些地区政府的信息化规划非常热衷于建设大工程,因为大工程更容易显示业绩,政府领导人喜欢毕其功于一役,大工程(特别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信息化的早期是适当与必要的,因为这时的社会需求比较简单且一致。中国信息化经过十年的高速发展之后,已进入智慧城市建设阶段,社会应用需求的复杂性、多样性大大增加,大工程就不那么有效了,智慧城市需要更多专业化、多样化的创新工程,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因素不再是资金而是知识与智慧的投入,依赖大投资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已转向主要依赖智慧的信息化应用项目,大工程情结重投资轻智慧,不利于多样化的智慧资源开发利用,阻碍了智慧城市建设。
(二)高新技术情结忽视整体效益
人们迷恋高新技术的常见原因是对效益产生机制缺乏认识,浮躁心态会妨碍人们冷静地寻找实现效益的途径。总想着走捷径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官员,希望信息化新技术能够成为实现信息化超越的灵丹妙药,但冷酷的现实并没有支持高新技术等于效益的公式,因为效益是综合效果,高新技术只是实现最终效益的一个环节。效益需要各个环节的配套优化,它是智慧的综合积累,单一的先进技术是无法代替所有环节的改进的。
不论是物联网还是云计算,都只是创造效益的一项工具,工具是不会自发产生效益的,效益实现的复杂性高于技术应用的复杂性,认为高新技术应用必然带来效益的观点只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效益实现另有其规律,高新技术迷恋症会使人忽略产生效益的规律。
(三)政府掌控情结阻碍市场创新
凡事都要自己直接控制的老板成不了大事,直接控制情结强烈的政府也难以适应智慧城市的建设。政府信息化过程中一个常见的问题,是将信息化建设视为只是政府的业务,看不到市场参与的重要性。有些工作人员认为只有自己直接控制的业务才是可靠的,将很多资源与业务把持在自己手里,不向公众开放(企业信用系统建设就是一例),这种凡事都要控制的心态已成为阻碍智慧城市发展的重要障碍。政府官员应当意识到,今后的信息化已进入到高度依赖创新的时代,政府一己的创新能力是远远不足的,智慧城市成功的关键是调动社会的创新能力,没有公众的积极参与就没有智慧城市。
(四)政府资源优势形成创新劣势
影响政府冷静思维的原因之一是部分官员急于成功、缺少耐心,客观原因是政府掌握了太多的资源而缺少足够的监督,资源掌握得多会使人高估自己的能力,缺少监督会导致投资轻率,使得某些官员热衷于尽快创造业绩而缺少科学的态度,资源聚集的优势反而成为不利的因素。
政府“十五”、“十一五”期间的信息化投资取得了成功,然而成功易使人自满而失去对新事物的敏感性,看不到信息化环境的巨大变化。智慧城市的提出,意味着国内信息化建设进入了一个高度依赖智慧投入的新时期,信息化初期大规模投资基础设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投资不再是关键,智慧投入才是关键,规划者应当认识到这种变化,改变习惯思维,应对智慧城市建设新形势。
三、智慧城市与城市竞争力的提升
(一)竞争力是智慧城市的重要标志
评价一个城市的智慧化程度不能仅看有多少信息化实施,因为“智慧”不是一个技术性指标,数字城市、智能城市是以技术水平划分的城市概念,智慧城市与之不属同一层次,智慧城市的概念视野远比信息化的概念广阔,城市是否智慧需要更综合的考虑。城市要能可持续发展,在未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格局中要有自己的位置,一个将被未来竞争边缘化的城市是无法被称为智慧城市的。智慧城市的评价标准超出了信息技术的视野。 我们需要从城市发展前景的视角来考虑智慧城市的目标,明天城市的繁荣来自今天的智慧选择,没有竞争力成不了智慧城市。城市的发展定位不清,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就不明,智慧资源的积累将没有焦点,也就无法凝聚为城市的竞争优势。因此,明确城市在未来经济格局中的定位,是智慧城市规划首先要考虑的事情。
(二)特色化与专业化是城市长久竞争力
互联网、移动通信等现代通信技术与飞机、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现代交通技术极大地改变了全球的社会经济的竞争态势,依据地理环境形成的保护性屏障已经被大大削弱了。现代通信与现代交通将来自全国、全球的竞争者送到每个城市面前,城市急切地需要确定自己在全球经济竞争格局中的地位,找不到自己定位的城市只有被边缘化。世界正处于重新组合之中,智慧城市规划要有助于强化城市的竞争力。
在全球经济的重新组合过程中,城市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在不断下降,而专业化、特色化的作用不断增强,经济的合作将越来越多地以知识为中心,专业化、特色化将成为城市间竞争与合作的重要优势,社会经济的合作将越来越依赖于知识与智慧财富的积累,合作者在寻找知识与智慧的密集地,而知识与智慧的高度密集也恰恰是城市能够防范竞争者的有力手段,知识、技术、人才、智慧都在向密集地集中,形成高技术、高知识的专业化密集地,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关键。
(三)城市个性优势应顺其自然
在未来经济大格局中,城市发展的前景在于其能够与众不同,智慧城市的建设也要走特色化的道路,在创造与众不同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价值。除了在一些标准化服务的领域中,可以强调互相参考与借鉴,智慧城市建设更多方面要突出的是在城市主要应用方向上的创新,以信息技术和配套的各项政策来提高城市的创新活力与智慧化水平,形成城市长久的竞争优势。
影响城市特色化发展的障碍是急功近利,为了加速GDP的增长,城市很难规划长远的特色,城市越来越失去自己的风格,严重影响了城市未来的发展。智慧城市规划者要十分清楚,在地理屏障越来越不能成为竞争的阻力之时,竞争力唯一的保护就是专业化的深度,只有特色化的城市才能生存。中小型城市不能与大城市比规模,只有依仗特色化来竞争。城市规划不必追赶热点,可以发展特殊的制造业,发展农业、旅游业、文化业、教育业等。热点最后都将成为无利可图的领域,而冷门产业反而有更多机会。
在建设城市长期优势的过程中,规划者应当从实际出发,顺势而为,要按照地区经济合作分工的趋势选择城市的定位,要避免一厢情愿地“打造”热门优势,往往你想打造的优势也是其它地区也在打造的优势,结果都不成功。规划者若有二十年的竞争发展眼光,将能使城市更智慧。
四、智慧密集比资金密集更迫切
(一)资金密集型项目在减少,智慧密集型项目在增加
对于政府项目审批而言,项目大小是以投资规模衡量的。目前,政府信息化的投资规模已经越来越大,而投资的效益反而日渐模糊,对于大工程的效益退化现象,人们尚未给予高度重视。
在信息化的初始阶段,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工程效益是好的,此时人们的需求几乎是共同的,都需要网络、都需要带宽,需要基本的服务,需求相同便于形成规模经济,政府大规模工程能够发挥作用。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峰期主要在“十五”和“十一五”阶段。
在“十二五”阶段,虽然很多地区仍面对着通信设施的升级,但更多的资金将用在应用开发上,智慧城市的信息化应用在向多样化、专业化、深层次发展。深入的应用服务主要欠缺的并不是资金,而是知识与智慧资源。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资金充裕了许多,然而知识与智慧的缺口却无法很快填补。知识与智慧资源跟不上,这成为大工程效益下降的主要原因。
(二)资金聚集容易,智慧聚集艰难
在信息化的建设中,我们看到资金的聚集容易,而知识与智慧聚集十分艰难。在电子政务建设中,几乎没有什么项目是因资金无法到位而失败的,失败的项目多是因设计问题、管理问题、协作问题、知识与技术问题而产生,信息化工程失败不是资金不到位,而是知识与智慧不到位。
信息化建设既需要资金又需要知识与智慧,对政府而言,聚集资金是容易的,资金本身具有高度的流动性,然而知识与智慧资源的聚集却极不容易,知识与智慧有很强的专业性,难以替代。俗话说“隔行如隔山”,知识与智慧资源存在于专业人士的头脑中,现代通信能够方便地传递资料,但是却无法传递应用知识的智慧。而知识与智慧资源的聚集问题,又成为人才聚集、人才培养、人才激励的管理科学问题,他们都不是政府机制容易应对的事情。
资金聚集极为简单,各方面聚来的资金使用价值都是一样的,但知识与智慧的聚集却没那么简单,知识与智慧资源的聚集是一个组织的过程,是一个开发、深入、创新、提高的过程,这项工作是要通过专业化的人才完成的,并需要向各方面有关人员普及,这是一项知识工程,其艰巨性往往超出人们预料,智力投入不足将造成系统弱智,弱智系统的效能无法与智慧系统相比。
(三)依据智慧资源的能力安排工程
对照资金聚集与智慧聚集的艰难程度,我们将不难理解为什么智慧城市建设中越来越多的信息化工程大项目的效益下降了,智慧城市越来越需要智慧密集型项目,政府的资金实力越来越大,但其智慧资源聚集能力却远远跟不上智慧城市的需求,匆忙上马会产生许多弱智系统,浪费了资源却达不到预期效果。智慧资源的组织能力成为信息化建设的最大缺口。
合理的智慧城市工程目标不应当只依据资金能力来规划,而应依据最稀缺资源的供应能力来规划。智能系统建设最稀缺的是人才资源,包括设计人才、研发人才、管理人才、运行维护人才。智慧城市每一项目都需要认真研究面对的实际问题,把问题搞透彻才能开始建设。没有足够的智力投入,无法构建智慧系统,人才资源不足时强行投资只会产生比没有还要糟糕的弱智系统。
五、市场机制是实现效益的捷径
(一)效益不是信息工程逻辑能够推导出来的
智慧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难题是如何实现效益。很多人会错误地认为效益是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的结果,似乎效益是由信息技术带来的,这种观点需要纠正。信息技术只是一种工具,工具不会自己创造效益,效益是应用者创造出来的。取得效益需要一连串的环节,单一技术环节的改进并不足以保证整体效益(除非这个环节是系统的最短板),效益是在一连串环节上进行智慧选择的结果,配套环境的优化对效益的产生有着重要贡献。 系统效益的复杂性远高于技术可行性的复杂性,技术可行性是一个工程问题,有章可循,而系统效益是不确定性问题,无章可循。不同的人、不同的机构有不同的价值观,有不同的效益立场,智慧城市工程的整体效益创造了许多不确定性,信息化效益依赖于多方面智慧的积累,这些知识与智慧远远超出了信息科学的领域,仅靠信息技术创造不出信息化效益。
(二)市场机制推动了效益的自组织
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在实现信息化效益能力上存在着巨大差距。谷歌、百度这样的搜索系统,没有任何行政力量,也没有政府补贴,却实现了全球范围的信息共享。而拥有政府大力支持的电子政务,却被政府部门资料的共享问题搞得焦头烂额,主要原因在于政府没有效益智慧的积累机制。
效益的实现在于持续的效益选择智慧的积累机制,企业机制的信息化行为选择的每一步都在考虑其是否有效是否经济,这种选择就是在注入智慧,市场行为是一连串的选择,其结果是智慧的积累也是效率的积累,这种智慧的积累不仅存在于企业内部还存在于外部的合作,企业家总在寻找最有效益的合作者、寻找最有效的产品、方案与技术,这是效益智慧的自组织过程,大量自由的选择促进了效益智慧的积累。在市场上,更经济有效的业务被连接起来、组织起来,效益差的业务被淘汰出去,进而形成了更加有效率的市场。
政府缺失这种选择机制,这使得政府只适合做投资密集的基础设施工程,而不适合实施知识、智慧密集的工程,政府机制并不善于管理智慧与人才资源,而这正是市场机制的优势。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政府与市场的合作加快智慧城市的建设。
(三)开放市场比顶层设计更有效
智慧城市规划要破除对顶层设计的迷信,顶层设计是信息系统工程中的方法,仅适用于信息完备的工程建设场合,而智慧城市的复杂性是超出工程领域的,是顶层设计无法覆盖的,靠顶层设计来解决智慧城市的总体规划是不现实的。这是顶层设计的第一大问题。
顶层设计的第二大问题是没有看到智慧城市的效益需要通过社会自组织的途径实现,顶层设计完全没有考虑效益的自组织机制,只相信自己的头脑而忽视了市场的智慧,看看信息企业家创新的成绩就知道市场比政府聪明得多。政府要尽量将所掌握的信息资源向市场开放,让企业利用这些资源去做增值服务,唯有企业的创新能力才能更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作用,适应社会越来越多样化的需求。
在信息化先进的国家与地区,电子政务已进入到开放服务的阶段,政府将自己掌握的信息资源开放给企业,让企业利用这些资源去增值服务。例如:美国将气象资料提供给企业,由企业去做气象预报;香港政府将交通定时监测的数据向企业开放,由企业去发布交通疏导信息。这些做法都是智慧城市规划应当认真考虑的。目前国内很多地方思路还没有转过来,例如一些政府部门把住企业信用信息不放,总想自己去做企业信用服务,至今也没有搞出什么名堂,原因在于大思路不对,政府机制不适合应对多样性的服务,发挥企业的作用才能带来智慧城市的繁荣。
六、智慧城市规划核心是机制建设
(一)智慧城市没有静态标准
可以看到智慧城市并不是一种状态的描述,我们不能说某某城市是智慧城市,因为智慧本身是相对的,今天的城市与几十年前相比,可以说都是智慧城市,然而与几十年之后相比,则可以说是未开化的城市。由于智慧城市没有静态的尺度,我们也无法通过增加信息设施投资来一劳永逸地实现智慧城市的建设。
智慧城市的发展是无止境的,我们不要高估自己的预见能力。重要的并不是建立何种标志性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而是建立城市的智慧资源的创新与积累机制,使城市在智慧化的过程中永不停息地努力。智慧化的机制比现代化的设施更重要。智慧城市应当是有活力的城市,城市的智慧主要不是体现在静态的工程项目上,而是体现在智慧的创新与智慧资源的积累效用上。
(二)解决长期问题的办法是设计机制
对于短期的、规范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和聪明的决策来处理,但是对于长期的、不确定性问题,不存在一次性解决的可能性。未来的复杂性是不可预见的,智慧城市建设就是这样一个长期的不确定性问题,无论怎样聪明的头脑都无法清楚预见未来的麻烦,更无法规划未来的最佳方案。今天能够做的是设计一种不断改进的机制,让机制帮助我们推动智慧城市建设。
在数学上很多函数是没有解析公式计算的,但人们可以用迭代的方法求解,不断逼近目标,智慧城市也需要这种不断逼近目标的机制。设计机制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以间接的控制手段解决直接操作的问题,智慧城市的规划需要这种高层次思维,智慧城市的复杂性超出了信息工程的范围,完善激励机制、规范市场机制比完成几项具体信息化工程更重要。
(三)确立政府在智慧城市机制中的位置
一个城市最大的智慧来源是城市居民的知识与创造力,智慧城市的核心是建立能够激发居民创造力的机制,使城市的智慧资源的创造与积累更快、更有效。完善城市的通信设施是必要的,通信环境的改善能够方便社会的合作,降低合作成本,分工与合作是提升社会效率的重要途径。一切降低交易成本的努力都有助于城市智慧水平的提升,居民的时间是城市的宝贵资源,一切能够为居民提供方便的事情都是值得去做的。改善对公众的服务,节约公众的时间与精力,就是在创造社会财富。
如果认识到人是城市最大的智慧资源,那么建立能够促进居民创新的机制就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内容,智慧城市应当是能够发挥大多数人的智慧才能的城市,要通过市场机制让尽可能多的人都来思维。智慧城市的效益是通过自组织产生的,政府需要推动互操作的标准,帮助社会各界通过方便的互操作工具实现更方便的自组织,以实现信息化应用的繁荣。
七、智慧城市规划新视角的要点
智慧城市的建设对各地政府都是一个新题目——没有范例、没有唯一的答案,它是一个不确定性问题。今天的信息化形势远非以往所能相比,因此不能用静态思维、独家思维、工程思维来解决智慧城市的规划问题。智慧城市规划需要有新的思想方法,新思想方法应包含以下一些观点:
(一)智慧城市关键不在信息技术,而在智慧发展与积累机制
不存在智慧城市的静态标准,信息化、智慧化永无止境、永不停息,只要停息就背离了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是城市智慧资源发展与积累的模式,不仅有现代化的信息基础设施,更有促进城市智慧资源创造、积累的机制,智慧城市的规划重点不应放在建设多少信息化设施上,而应放在智慧城市机制的设计上,以机制来促进城市各方面智慧的持续积累与创新。
(二)智慧城市超出了信息化范畴,城市定位需要大智慧
信息技术应用仅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方面,智慧城市的含义高于信息化技术的范畴。智慧城市首先要能在未来环境中很好地生存与发展。为此,城市必须在社会经济竞争格局中有很好的定位,以形成城市独特的竞争力,定位明确才有助于聚集各种智慧资源(信息资源、智能资源、组织资源和人才资源),形成持久的竞争优势。在未来的社会中有特色的城市才能生存,智慧城市的规划要围绕着城市的特色进行。
(三)智慧城市效益来自市场的自组织机制
高效益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目标,也是智慧城市的基本特点,效益主要来自市场的自组织。效益社会不会来自静态的设计,高效益的社会依赖的是一种机制,即效益自组织机制。效益的自组织也是智慧的自组织,市场上的创新常常是在充分利用以前智慧的基础上添加自己的新智慧,它成为智慧的自组织、自积累过程,市场机制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政府项目所缺乏的正是这种效益自组织机制,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开放政府信息资源,通过市场自组织机制来加快城市智慧的创造与积累,为居民创造更多效益。
(四)政府应与市场合理分工,降低社会交易成本
一个城市最重要的智慧资源是城市居民无限的智慧创造力,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是充分调动与发挥居民的智慧与创新能力。智慧城市是以人为本的城市,智慧城市的规划不能只看到政府的力量,政府包打天下无法创造一个有效益、有活力的智慧城市。政府的任务是为居民创造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条件,除了改善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外,政府应努力改进服务,降低社会交易成本,为各种思想创新提供宽松自由的条件,让城市智慧的创造更繁荣,加速智慧城市建设。
人达科技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提供商
智慧路灯 | 路灯控制器 | 智慧路灯控制系统 | 智慧灯杆 | 智慧路灯网关 | 路灯集中控制器 | 路灯单灯控制器 | 智慧路灯管理系统
上一篇: 南京:灯杆装上了“最强大脑”
下一篇: “智慧城市近况”简说
2022.04.01
导读:智慧城市建设对各地政府都是一个新题目——没有范例、没有唯一的答案,它是一个不确定性问题。今天的信息化形势远非以往所能相比,因此不能用静态思维、独家思维、工程思维来解决智慧城市的规划问题,智慧城市规划需要有新的思想方法。新思想方法应包含:智慧城市关键不在信息技术,而在智慧发展与积累机制;智慧城市超出了信息化范畴,城市定位需要大智慧;智慧城市效益来自市场的自组织机制;政府应与市场合理分工,降低社会交易成本。
一、智慧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
智慧城市已成为各地政府信息化建设的热点。一般来说,一件事情成为热点之时便是盲目性泛滥之时,而目前盲目的智慧城市建设正在造成浪费,明显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规划趋同,创新不足
智慧城市的规划大同小异已成为普遍现象,无非是通信升级、智能医疗、智能交通、物联网试点、云计算中心、发展信息产业等等内容。大同小异的规划模式让人十分担心,抄来抄去的模式有什么智慧可言?智慧必须与众不同,有特色的城市才能生存,模板化的智慧城市怎能带来城市的活力与特色?
(二)规模越来越大,效益越来越模糊
智慧城市规划呈现的第二项问题是热衷于大工程,迷恋新技术。投资规模越来越大,技术越来越先进,但效益却越来越模糊,人们看不清这些高新技术与效益有何直接联系。急于求成的规划者总是热衷于大工程,期待大工程能够一举创造奇迹,然而事实恰恰相反,越是大项目风险越大,效益越看不清,大项目成为信息化浪费的主要漏洞。
(三)智慧城市规划成为政府的独家规划
智慧城市规划带来的第三方面的问题是与社会脱节。智慧城市建设成为政府的独家事业,企业不知如何参与,也不知怎么配合,更不知如何利用智慧城市建设的成果来创造效益,智慧城市的规划成为政府自说自话的内部业务。智慧城市并不是简单地升级城市信息基础设施,而是要使城市更加智慧。城市智慧的来源主要是广大城市居民,没有公众的积极参与,城市将失去智慧的源泉。
智慧城市规划碰到的问题还很多,政府面对的环境与信息化初期的环境已经大不相同,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有智慧的新思路,以信息化初期的思想方法设计智慧城市已经不行了,如何使智慧城市规划思维适应新需求、新环境,是政府部门应当思考的问题。
二、影响政府智慧思维的若干情结
错误的思想方法经常来自以往的成功经验,失误常常是成功的延续。智慧城市出现的问题很多是延续了信息化初期的一些成功做法的结果,国内信息化建设经过十年大发展之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延续过去的思维习惯肯定会出现问题。明显的思维误区有以下几点:
(一)大工程情结成为发展障碍
一些地区政府的信息化规划非常热衷于建设大工程,因为大工程更容易显示业绩,政府领导人喜欢毕其功于一役,大工程(特别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信息化的早期是适当与必要的,因为这时的社会需求比较简单且一致。中国信息化经过十年的高速发展之后,已进入智慧城市建设阶段,社会应用需求的复杂性、多样性大大增加,大工程就不那么有效了,智慧城市需要更多专业化、多样化的创新工程,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因素不再是资金而是知识与智慧的投入,依赖大投资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已转向主要依赖智慧的信息化应用项目,大工程情结重投资轻智慧,不利于多样化的智慧资源开发利用,阻碍了智慧城市建设。
(二)高新技术情结忽视整体效益
人们迷恋高新技术的常见原因是对效益产生机制缺乏认识,浮躁心态会妨碍人们冷静地寻找实现效益的途径。总想着走捷径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官员,希望信息化新技术能够成为实现信息化超越的灵丹妙药,但冷酷的现实并没有支持高新技术等于效益的公式,因为效益是综合效果,高新技术只是实现最终效益的一个环节。效益需要各个环节的配套优化,它是智慧的综合积累,单一的先进技术是无法代替所有环节的改进的。
不论是物联网还是云计算,都只是创造效益的一项工具,工具是不会自发产生效益的,效益实现的复杂性高于技术应用的复杂性,认为高新技术应用必然带来效益的观点只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效益实现另有其规律,高新技术迷恋症会使人忽略产生效益的规律。
(三)政府掌控情结阻碍市场创新
凡事都要自己直接控制的老板成不了大事,直接控制情结强烈的政府也难以适应智慧城市的建设。政府信息化过程中一个常见的问题,是将信息化建设视为只是政府的业务,看不到市场参与的重要性。有些工作人员认为只有自己直接控制的业务才是可靠的,将很多资源与业务把持在自己手里,不向公众开放(企业信用系统建设就是一例),这种凡事都要控制的心态已成为阻碍智慧城市发展的重要障碍。政府官员应当意识到,今后的信息化已进入到高度依赖创新的时代,政府一己的创新能力是远远不足的,智慧城市成功的关键是调动社会的创新能力,没有公众的积极参与就没有智慧城市。
(四)政府资源优势形成创新劣势
影响政府冷静思维的原因之一是部分官员急于成功、缺少耐心,客观原因是政府掌握了太多的资源而缺少足够的监督,资源掌握得多会使人高估自己的能力,缺少监督会导致投资轻率,使得某些官员热衷于尽快创造业绩而缺少科学的态度,资源聚集的优势反而成为不利的因素。
政府“十五”、“十一五”期间的信息化投资取得了成功,然而成功易使人自满而失去对新事物的敏感性,看不到信息化环境的巨大变化。智慧城市的提出,意味着国内信息化建设进入了一个高度依赖智慧投入的新时期,信息化初期大规模投资基础设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投资不再是关键,智慧投入才是关键,规划者应当认识到这种变化,改变习惯思维,应对智慧城市建设新形势。
三、智慧城市与城市竞争力的提升
(一)竞争力是智慧城市的重要标志
评价一个城市的智慧化程度不能仅看有多少信息化实施,因为“智慧”不是一个技术性指标,数字城市、智能城市是以技术水平划分的城市概念,智慧城市与之不属同一层次,智慧城市的概念视野远比信息化的概念广阔,城市是否智慧需要更综合的考虑。城市要能可持续发展,在未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格局中要有自己的位置,一个将被未来竞争边缘化的城市是无法被称为智慧城市的。智慧城市的评价标准超出了信息技术的视野。 我们需要从城市发展前景的视角来考虑智慧城市的目标,明天城市的繁荣来自今天的智慧选择,没有竞争力成不了智慧城市。城市的发展定位不清,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就不明,智慧资源的积累将没有焦点,也就无法凝聚为城市的竞争优势。因此,明确城市在未来经济格局中的定位,是智慧城市规划首先要考虑的事情。
(二)特色化与专业化是城市长久竞争力
互联网、移动通信等现代通信技术与飞机、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现代交通技术极大地改变了全球的社会经济的竞争态势,依据地理环境形成的保护性屏障已经被大大削弱了。现代通信与现代交通将来自全国、全球的竞争者送到每个城市面前,城市急切地需要确定自己在全球经济竞争格局中的地位,找不到自己定位的城市只有被边缘化。世界正处于重新组合之中,智慧城市规划要有助于强化城市的竞争力。
在全球经济的重新组合过程中,城市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在不断下降,而专业化、特色化的作用不断增强,经济的合作将越来越多地以知识为中心,专业化、特色化将成为城市间竞争与合作的重要优势,社会经济的合作将越来越依赖于知识与智慧财富的积累,合作者在寻找知识与智慧的密集地,而知识与智慧的高度密集也恰恰是城市能够防范竞争者的有力手段,知识、技术、人才、智慧都在向密集地集中,形成高技术、高知识的专业化密集地,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关键。
(三)城市个性优势应顺其自然
在未来经济大格局中,城市发展的前景在于其能够与众不同,智慧城市的建设也要走特色化的道路,在创造与众不同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价值。除了在一些标准化服务的领域中,可以强调互相参考与借鉴,智慧城市建设更多方面要突出的是在城市主要应用方向上的创新,以信息技术和配套的各项政策来提高城市的创新活力与智慧化水平,形成城市长久的竞争优势。
影响城市特色化发展的障碍是急功近利,为了加速GDP的增长,城市很难规划长远的特色,城市越来越失去自己的风格,严重影响了城市未来的发展。智慧城市规划者要十分清楚,在地理屏障越来越不能成为竞争的阻力之时,竞争力唯一的保护就是专业化的深度,只有特色化的城市才能生存。中小型城市不能与大城市比规模,只有依仗特色化来竞争。城市规划不必追赶热点,可以发展特殊的制造业,发展农业、旅游业、文化业、教育业等。热点最后都将成为无利可图的领域,而冷门产业反而有更多机会。
在建设城市长期优势的过程中,规划者应当从实际出发,顺势而为,要按照地区经济合作分工的趋势选择城市的定位,要避免一厢情愿地“打造”热门优势,往往你想打造的优势也是其它地区也在打造的优势,结果都不成功。规划者若有二十年的竞争发展眼光,将能使城市更智慧。
四、智慧密集比资金密集更迫切
(一)资金密集型项目在减少,智慧密集型项目在增加
对于政府项目审批而言,项目大小是以投资规模衡量的。目前,政府信息化的投资规模已经越来越大,而投资的效益反而日渐模糊,对于大工程的效益退化现象,人们尚未给予高度重视。
在信息化的初始阶段,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工程效益是好的,此时人们的需求几乎是共同的,都需要网络、都需要带宽,需要基本的服务,需求相同便于形成规模经济,政府大规模工程能够发挥作用。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峰期主要在“十五”和“十一五”阶段。
在“十二五”阶段,虽然很多地区仍面对着通信设施的升级,但更多的资金将用在应用开发上,智慧城市的信息化应用在向多样化、专业化、深层次发展。深入的应用服务主要欠缺的并不是资金,而是知识与智慧资源。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资金充裕了许多,然而知识与智慧的缺口却无法很快填补。知识与智慧资源跟不上,这成为大工程效益下降的主要原因。
(二)资金聚集容易,智慧聚集艰难
在信息化的建设中,我们看到资金的聚集容易,而知识与智慧聚集十分艰难。在电子政务建设中,几乎没有什么项目是因资金无法到位而失败的,失败的项目多是因设计问题、管理问题、协作问题、知识与技术问题而产生,信息化工程失败不是资金不到位,而是知识与智慧不到位。
信息化建设既需要资金又需要知识与智慧,对政府而言,聚集资金是容易的,资金本身具有高度的流动性,然而知识与智慧资源的聚集却极不容易,知识与智慧有很强的专业性,难以替代。俗话说“隔行如隔山”,知识与智慧资源存在于专业人士的头脑中,现代通信能够方便地传递资料,但是却无法传递应用知识的智慧。而知识与智慧资源的聚集问题,又成为人才聚集、人才培养、人才激励的管理科学问题,他们都不是政府机制容易应对的事情。
资金聚集极为简单,各方面聚来的资金使用价值都是一样的,但知识与智慧的聚集却没那么简单,知识与智慧资源的聚集是一个组织的过程,是一个开发、深入、创新、提高的过程,这项工作是要通过专业化的人才完成的,并需要向各方面有关人员普及,这是一项知识工程,其艰巨性往往超出人们预料,智力投入不足将造成系统弱智,弱智系统的效能无法与智慧系统相比。
(三)依据智慧资源的能力安排工程
对照资金聚集与智慧聚集的艰难程度,我们将不难理解为什么智慧城市建设中越来越多的信息化工程大项目的效益下降了,智慧城市越来越需要智慧密集型项目,政府的资金实力越来越大,但其智慧资源聚集能力却远远跟不上智慧城市的需求,匆忙上马会产生许多弱智系统,浪费了资源却达不到预期效果。智慧资源的组织能力成为信息化建设的最大缺口。
合理的智慧城市工程目标不应当只依据资金能力来规划,而应依据最稀缺资源的供应能力来规划。智能系统建设最稀缺的是人才资源,包括设计人才、研发人才、管理人才、运行维护人才。智慧城市每一项目都需要认真研究面对的实际问题,把问题搞透彻才能开始建设。没有足够的智力投入,无法构建智慧系统,人才资源不足时强行投资只会产生比没有还要糟糕的弱智系统。
五、市场机制是实现效益的捷径
(一)效益不是信息工程逻辑能够推导出来的
智慧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难题是如何实现效益。很多人会错误地认为效益是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的结果,似乎效益是由信息技术带来的,这种观点需要纠正。信息技术只是一种工具,工具不会自己创造效益,效益是应用者创造出来的。取得效益需要一连串的环节,单一技术环节的改进并不足以保证整体效益(除非这个环节是系统的最短板),效益是在一连串环节上进行智慧选择的结果,配套环境的优化对效益的产生有着重要贡献。 系统效益的复杂性远高于技术可行性的复杂性,技术可行性是一个工程问题,有章可循,而系统效益是不确定性问题,无章可循。不同的人、不同的机构有不同的价值观,有不同的效益立场,智慧城市工程的整体效益创造了许多不确定性,信息化效益依赖于多方面智慧的积累,这些知识与智慧远远超出了信息科学的领域,仅靠信息技术创造不出信息化效益。
(二)市场机制推动了效益的自组织
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在实现信息化效益能力上存在着巨大差距。谷歌、百度这样的搜索系统,没有任何行政力量,也没有政府补贴,却实现了全球范围的信息共享。而拥有政府大力支持的电子政务,却被政府部门资料的共享问题搞得焦头烂额,主要原因在于政府没有效益智慧的积累机制。
效益的实现在于持续的效益选择智慧的积累机制,企业机制的信息化行为选择的每一步都在考虑其是否有效是否经济,这种选择就是在注入智慧,市场行为是一连串的选择,其结果是智慧的积累也是效率的积累,这种智慧的积累不仅存在于企业内部还存在于外部的合作,企业家总在寻找最有效益的合作者、寻找最有效的产品、方案与技术,这是效益智慧的自组织过程,大量自由的选择促进了效益智慧的积累。在市场上,更经济有效的业务被连接起来、组织起来,效益差的业务被淘汰出去,进而形成了更加有效率的市场。
政府缺失这种选择机制,这使得政府只适合做投资密集的基础设施工程,而不适合实施知识、智慧密集的工程,政府机制并不善于管理智慧与人才资源,而这正是市场机制的优势。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政府与市场的合作加快智慧城市的建设。
(三)开放市场比顶层设计更有效
智慧城市规划要破除对顶层设计的迷信,顶层设计是信息系统工程中的方法,仅适用于信息完备的工程建设场合,而智慧城市的复杂性是超出工程领域的,是顶层设计无法覆盖的,靠顶层设计来解决智慧城市的总体规划是不现实的。这是顶层设计的第一大问题。
顶层设计的第二大问题是没有看到智慧城市的效益需要通过社会自组织的途径实现,顶层设计完全没有考虑效益的自组织机制,只相信自己的头脑而忽视了市场的智慧,看看信息企业家创新的成绩就知道市场比政府聪明得多。政府要尽量将所掌握的信息资源向市场开放,让企业利用这些资源去做增值服务,唯有企业的创新能力才能更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作用,适应社会越来越多样化的需求。
在信息化先进的国家与地区,电子政务已进入到开放服务的阶段,政府将自己掌握的信息资源开放给企业,让企业利用这些资源去增值服务。例如:美国将气象资料提供给企业,由企业去做气象预报;香港政府将交通定时监测的数据向企业开放,由企业去发布交通疏导信息。这些做法都是智慧城市规划应当认真考虑的。目前国内很多地方思路还没有转过来,例如一些政府部门把住企业信用信息不放,总想自己去做企业信用服务,至今也没有搞出什么名堂,原因在于大思路不对,政府机制不适合应对多样性的服务,发挥企业的作用才能带来智慧城市的繁荣。
六、智慧城市规划核心是机制建设
(一)智慧城市没有静态标准
可以看到智慧城市并不是一种状态的描述,我们不能说某某城市是智慧城市,因为智慧本身是相对的,今天的城市与几十年前相比,可以说都是智慧城市,然而与几十年之后相比,则可以说是未开化的城市。由于智慧城市没有静态的尺度,我们也无法通过增加信息设施投资来一劳永逸地实现智慧城市的建设。
智慧城市的发展是无止境的,我们不要高估自己的预见能力。重要的并不是建立何种标志性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而是建立城市的智慧资源的创新与积累机制,使城市在智慧化的过程中永不停息地努力。智慧化的机制比现代化的设施更重要。智慧城市应当是有活力的城市,城市的智慧主要不是体现在静态的工程项目上,而是体现在智慧的创新与智慧资源的积累效用上。
(二)解决长期问题的办法是设计机制
对于短期的、规范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和聪明的决策来处理,但是对于长期的、不确定性问题,不存在一次性解决的可能性。未来的复杂性是不可预见的,智慧城市建设就是这样一个长期的不确定性问题,无论怎样聪明的头脑都无法清楚预见未来的麻烦,更无法规划未来的最佳方案。今天能够做的是设计一种不断改进的机制,让机制帮助我们推动智慧城市建设。
在数学上很多函数是没有解析公式计算的,但人们可以用迭代的方法求解,不断逼近目标,智慧城市也需要这种不断逼近目标的机制。设计机制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以间接的控制手段解决直接操作的问题,智慧城市的规划需要这种高层次思维,智慧城市的复杂性超出了信息工程的范围,完善激励机制、规范市场机制比完成几项具体信息化工程更重要。
(三)确立政府在智慧城市机制中的位置
一个城市最大的智慧来源是城市居民的知识与创造力,智慧城市的核心是建立能够激发居民创造力的机制,使城市的智慧资源的创造与积累更快、更有效。完善城市的通信设施是必要的,通信环境的改善能够方便社会的合作,降低合作成本,分工与合作是提升社会效率的重要途径。一切降低交易成本的努力都有助于城市智慧水平的提升,居民的时间是城市的宝贵资源,一切能够为居民提供方便的事情都是值得去做的。改善对公众的服务,节约公众的时间与精力,就是在创造社会财富。
如果认识到人是城市最大的智慧资源,那么建立能够促进居民创新的机制就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内容,智慧城市应当是能够发挥大多数人的智慧才能的城市,要通过市场机制让尽可能多的人都来思维。智慧城市的效益是通过自组织产生的,政府需要推动互操作的标准,帮助社会各界通过方便的互操作工具实现更方便的自组织,以实现信息化应用的繁荣。
七、智慧城市规划新视角的要点
智慧城市的建设对各地政府都是一个新题目——没有范例、没有唯一的答案,它是一个不确定性问题。今天的信息化形势远非以往所能相比,因此不能用静态思维、独家思维、工程思维来解决智慧城市的规划问题。智慧城市规划需要有新的思想方法,新思想方法应包含以下一些观点:
(一)智慧城市关键不在信息技术,而在智慧发展与积累机制
不存在智慧城市的静态标准,信息化、智慧化永无止境、永不停息,只要停息就背离了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是城市智慧资源发展与积累的模式,不仅有现代化的信息基础设施,更有促进城市智慧资源创造、积累的机制,智慧城市的规划重点不应放在建设多少信息化设施上,而应放在智慧城市机制的设计上,以机制来促进城市各方面智慧的持续积累与创新。
(二)智慧城市超出了信息化范畴,城市定位需要大智慧
信息技术应用仅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方面,智慧城市的含义高于信息化技术的范畴。智慧城市首先要能在未来环境中很好地生存与发展。为此,城市必须在社会经济竞争格局中有很好的定位,以形成城市独特的竞争力,定位明确才有助于聚集各种智慧资源(信息资源、智能资源、组织资源和人才资源),形成持久的竞争优势。在未来的社会中有特色的城市才能生存,智慧城市的规划要围绕着城市的特色进行。
(三)智慧城市效益来自市场的自组织机制
高效益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目标,也是智慧城市的基本特点,效益主要来自市场的自组织。效益社会不会来自静态的设计,高效益的社会依赖的是一种机制,即效益自组织机制。效益的自组织也是智慧的自组织,市场上的创新常常是在充分利用以前智慧的基础上添加自己的新智慧,它成为智慧的自组织、自积累过程,市场机制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政府项目所缺乏的正是这种效益自组织机制,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开放政府信息资源,通过市场自组织机制来加快城市智慧的创造与积累,为居民创造更多效益。
(四)政府应与市场合理分工,降低社会交易成本
一个城市最重要的智慧资源是城市居民无限的智慧创造力,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是充分调动与发挥居民的智慧与创新能力。智慧城市是以人为本的城市,智慧城市的规划不能只看到政府的力量,政府包打天下无法创造一个有效益、有活力的智慧城市。政府的任务是为居民创造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条件,除了改善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外,政府应努力改进服务,降低社会交易成本,为各种思想创新提供宽松自由的条件,让城市智慧的创造更繁荣,加速智慧城市建设。
人达科技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提供商
智慧路灯 | 路灯控制器 | 智慧路灯控制系统 | 智慧灯杆 | 智慧路灯网关 | 路灯集中控制器 | 路灯单灯控制器 | 智慧路灯管理系统
上一篇: 南京:灯杆装上了“最强大脑”
下一篇: “智慧城市近况”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