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5
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面临的共性问题,在此背景下,我国提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承诺。为此,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信通院”)联合平安银行、山西祥睿能源共同利用数字化技术探索绿色金融创新,实践绿色数字治理,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并经过评审获得行业权威专家的一致认可。
“双碳”目标达成的基础是可验证、可追溯、可信任的碳排放采集和监测系统建设。同时,这一系统也是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必要前提。2021年底,中国信通院与平安银行、山西祥睿能源等公司共同启动了“星云开放联盟计划”,利用物联网拓展金融应用,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目前已累计支持中小企业融资规模超3000亿人民币,并发布了物联网金融研究报告等多项成果。
在此基础上,面向我国“双碳”政策落地的实际需求,帮助政府推动绿色数字治理,推动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服务,中国信通院联合平安银行、山西祥睿能源基于“信息化节能关键技术及碳排放监测核算系统研究”课题共同开发了“数字绿色金融及治理平台”,通过物联网技术、区块链技术构建了可验证、可追溯、可信任的实时数据采集系统,并在山西等省开展了大规模试点,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
本平台通过物联网实时采集,可以实现全国、省、市县、企业的四级数据实时监控及数据采集,不仅可以帮助政府客观掌握辖区内企业碳排放的情况,同时可以作为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有效依据和数据来源,推动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的开展,降低金融机构的融资风险。
2022年4月11日,“信息化节能关键技术及碳排放监测核算系统研究”绿色化与数字化融合技术项目评审会在北京召开。由中国信通院、平安银行、山西祥睿能源有限公司组成的联合课题组介绍了项目情况和成果案例,重点聚焦绿色数字治理的内涵和外延、数字绿色金融及治理平台、焦碳排放核查数字化技术、碳汇开发方法学、碳监测的物联网和区块链技术、虚拟电厂源荷互动技术等科学研究项目。来自全国的有关权威专家对项目进行了讨论和评审。
会议邀请了国内顶尖专家学者,以及知名单位的专家、企业家参加了评审论证(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石定寰 原国务院参事、中国碳中和50人论坛联席主席
周孝信 中国科学院院士、电力系统专家
武 强 中国工程院院士、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学家
张建胜 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教授
白晓民 北京智中能源公司董事长
梅德文 北京绿色交易所总经理
丁建虎 平安银行政府金融业务部总经理
王永建 中国能源研究会城乡电力发展中心主任
张东霞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
栾文鹏 天津大学电气工程系教授
王永利 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中心副主任
张建宁 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理事长
陈培培 长城证券研究院院长
张 杰 中国投资协会能源投资专委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王翊鹤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投融资部绿色金融处主任
黄杰夫 AEX控股公司创始合伙人
李 臣 方圆标志认证集团绿色低碳事业部总经理
蒋阿芳 中国信通院泰尔终端实验室数字产业发展部副主任
与会专家在会上就项目成果技术创新性进行了集中讨论和科学评审。经过充分讨论和分析,专家组认为: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具有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理念创新的特点,“绿色数字治理”的概念和路径清晰,符合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实际。专家组建议:要加大推广应用,尽快形成产业链和生态圈,推动实现平台价值的多次转化,全面打造综合性中国能碳数字新基建平台。
未来,中国信通院将持续聚焦数字绿色金融、绿色数字治理的相关工作开展,基于中国信通院在数字化领域的深入积累为我国“双碳”目标的达成,为支持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和绿色金融创新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上一篇: 数字孪生如何推动未来城市建设
2022.04.15
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面临的共性问题,在此背景下,我国提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承诺。为此,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信通院”)联合平安银行、山西祥睿能源共同利用数字化技术探索绿色金融创新,实践绿色数字治理,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并经过评审获得行业权威专家的一致认可。
“双碳”目标达成的基础是可验证、可追溯、可信任的碳排放采集和监测系统建设。同时,这一系统也是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必要前提。2021年底,中国信通院与平安银行、山西祥睿能源等公司共同启动了“星云开放联盟计划”,利用物联网拓展金融应用,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目前已累计支持中小企业融资规模超3000亿人民币,并发布了物联网金融研究报告等多项成果。
在此基础上,面向我国“双碳”政策落地的实际需求,帮助政府推动绿色数字治理,推动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服务,中国信通院联合平安银行、山西祥睿能源基于“信息化节能关键技术及碳排放监测核算系统研究”课题共同开发了“数字绿色金融及治理平台”,通过物联网技术、区块链技术构建了可验证、可追溯、可信任的实时数据采集系统,并在山西等省开展了大规模试点,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
本平台通过物联网实时采集,可以实现全国、省、市县、企业的四级数据实时监控及数据采集,不仅可以帮助政府客观掌握辖区内企业碳排放的情况,同时可以作为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有效依据和数据来源,推动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的开展,降低金融机构的融资风险。
2022年4月11日,“信息化节能关键技术及碳排放监测核算系统研究”绿色化与数字化融合技术项目评审会在北京召开。由中国信通院、平安银行、山西祥睿能源有限公司组成的联合课题组介绍了项目情况和成果案例,重点聚焦绿色数字治理的内涵和外延、数字绿色金融及治理平台、焦碳排放核查数字化技术、碳汇开发方法学、碳监测的物联网和区块链技术、虚拟电厂源荷互动技术等科学研究项目。来自全国的有关权威专家对项目进行了讨论和评审。
会议邀请了国内顶尖专家学者,以及知名单位的专家、企业家参加了评审论证(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石定寰 原国务院参事、中国碳中和50人论坛联席主席
周孝信 中国科学院院士、电力系统专家
武 强 中国工程院院士、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学家
张建胜 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教授
白晓民 北京智中能源公司董事长
梅德文 北京绿色交易所总经理
丁建虎 平安银行政府金融业务部总经理
王永建 中国能源研究会城乡电力发展中心主任
张东霞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
栾文鹏 天津大学电气工程系教授
王永利 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中心副主任
张建宁 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理事长
陈培培 长城证券研究院院长
张 杰 中国投资协会能源投资专委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王翊鹤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投融资部绿色金融处主任
黄杰夫 AEX控股公司创始合伙人
李 臣 方圆标志认证集团绿色低碳事业部总经理
蒋阿芳 中国信通院泰尔终端实验室数字产业发展部副主任
与会专家在会上就项目成果技术创新性进行了集中讨论和科学评审。经过充分讨论和分析,专家组认为: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具有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理念创新的特点,“绿色数字治理”的概念和路径清晰,符合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实际。专家组建议:要加大推广应用,尽快形成产业链和生态圈,推动实现平台价值的多次转化,全面打造综合性中国能碳数字新基建平台。
未来,中国信通院将持续聚焦数字绿色金融、绿色数字治理的相关工作开展,基于中国信通院在数字化领域的深入积累为我国“双碳”目标的达成,为支持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和绿色金融创新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上一篇: 数字孪生如何推动未来城市建设
下一篇: 物联网政策再发利好,上市公司疑“...